電音三太子蒞校演講與舞蹈示範教學

課程大綱介紹

各位許修本課程的同學,茲將本學期授課大綱簡表放上來給大家參考,讓大家更有方向感,有任何問題,請記得上課時要舉手問,不要害羞,下了課也可以到網站上面來問我喔~~

第一週:課程內容與評量方式介紹
第二週:台灣神淹腳目專題1:台灣人多神信仰文化之形成與發展
第三週:台灣神淹腳目專題2:台灣神祇的種類介紹
第四週:台灣神淹腳目專題3:溫柔的海神---媽祖信仰文化
第五週:台灣神淹腳目專題4:漂流的王船---王爺與瘟神的關係
第六週:台灣音樂思想起1:1895~1945年代的傳統與新變
第七週:台灣音樂思想起2:1946~1980年代的混血與轉型
第八週:台灣音樂思想起3:1981~現在--台語歌的新風貌
第九週:期中考試
第十週:台灣音樂思想起專題演講:簡上仁教授專題演講---台灣民謠音樂文化之特色
第十一週:台灣俗語專題1:青春少年時---戀愛、結婚、娶妻生子
第十二週:台灣俗語專題2:行踏社會路---行業、賺錢、人際關係
第十三週:台灣俗語專題3:美醜沒得比---長相、年紀、命運好壞
第十四週:台灣俗語專題演講:簡榮聰教授專題演講:台灣漢人新年習俗--探索台灣新年歌
第十五週:台灣布袋戲專題:布袋戲的源流與發展--校外參訪:雲林縣霹靂布袋戲攝影棚
第十六週:台灣陣頭文化專題:電音三太子的發展---游忠斌老師演講及示範
第十七週:期末分組報告
第十八週:期末分組報告

請大家記得每週都要上來下載最新講義喔!!



2009-10-29

10月28日簡上仁教授演講大綱~~請留下演講聽後感想






照片轉取自於此
講題:臺灣民謠的生命力
演講人:簡上仁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副教授
時間:93.11.3 10:00-12:00
地點:臺師大校本部大禮堂
講授提綱:

一、 從恆春民謠瑰寶陳達的「思想起」講起
⊙渡海
⊙人‧土地‧文化

二、 民謠記錄著歷史的聲音與足跡
⊙牛犁歌
⊙恆春調
⊙台東調
⊙生蚵仔嫂

三、 民謠歌頌著生命的意義與內涵
⊙台灣的搖籃歌
˙搖佬搖
˙搖子賢大漢
˙嬰仔乖
⊙阿爸的飯包
⊙ABC狗咬豬

四、民謠傳唱著生命的尊嚴與活力
⊙賣藝乞食調
⊙勸世歌

五、民謠蘊含著民族的情感和力量
⊙六月田水
⊙一隻鳥仔
⊙一隻鳥仔笑呅呅

六、唱出咱兜的信心和希望
⊙飲酒歌
⊙討海人
⊙咱兜

台灣民謠的生命力 簡上仁

己故的恆春老民歌手陳達,曾在「雲門舞集」(林懷民先生創辦)演出「渡海」的舞劇中,這樣的唱著:
「思想起!三百年前祖先姻(in)就知,台灣是一個好所在,
大家堅心對這來,開墾家園傳下代。‧‧‧‧‧
開始的時,也無鋤頭可掘田,靠著雙手挖土飼子來大漢。」

當然,在台灣土地上代代相傳的人們不可能是吃土長大的。然而,陳達這段歌詞背後所象徵的意義是:我們既然冒著生命的危險,離開遙遠、難以生存的老故鄉,渡過黑水溝(台灣海峽)來到的台灣。那麼,我們就必須認同這塊土地,與她結緣,才能建造出一個美麗的新家園。的確,人們用心地在其生長的土地上經營,久而久之,自然會孕育出象徵其情感和土地特質的文化。換句話說,文化裡蘊含著土地恩賜給我們的感情與養份;也蘊含著人們在這塊土地上的思想和各種行為的生活內涵。總之,人、和文化,三者若能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那麼,就自然能產生無限的生命力。

▓民謠記錄著歷史的聲音與足跡
民謠是一面反映時代背景的鏡子,紀錄著一個地區的人們在不同時代的思想信仰、情感性格、風土民俗、社會現象及政經演變等生活內涵。簡單的說,民謠本身就是一種傾吐著歷史生命力的聲音;民謠的歌聲中流露著人們用血汗求生存、闢家園、建立社會和國家的生命力量。台灣民謠象徵著原住民、福佬與客家等各語系族群,數千百年來慘澹經營的文化結晶,自然也蘊藏著台灣人們堅韌而豊富的生命活力。
福客漢人從唐山來台開墾之初,係以嘉南一帶為開發的根基地。這個地區也成為早期原住民和漢人合力開拓台灣家園的好地方。在台南縣境內的平埔西拉雅族,每年都有一次追念祖靈、祈求生活平安順利的「夜祭」儀式。而大內鄉頭社村的平埔族,通常在農曆十月十五日舉行夜祭祖先神「阿立祖」的活動。當晚,族人男女老幼聚集在「公廨」,以「牽曲」方式,唱十首祭歌來表示對祖先神的最高禮敬。而十首祭歌中的第一首,也正是發展成福佬系民謠「牛犁歌」(許丙丁編詞)的根源。
「一、頭戴竹笠喂 遮日頭啊喂 手牽哪犁兄喂 行到水田頭
哪哎唷犁兄喂 日曝汗那流 大家協力啊喂 來打拚哎唷喂
哪哎唷啊咿嘟犁兄喂 日曝汗那流啊咿嘟 大家協力來打拚
二、腳踏水車喂 在水門啊喂 手牽哪犁妹喂 透早天未光
哪哎唷犁妹喂 水冷透心腸 大家協力啊喂 來打拚哎唷喂
哪哎唷啊咿嘟犁妹喂 水冷透心腸啊咿嘟 大家協力來打拚
三、手扶牛耙喂 來犁田啊喂 我勸哪犁兄(妹)喂 不通叫艱難
哪哎唷犁兄(妹)喂 為著是增產 大家協力啊喂 來打拚哎唷喂
哪哎喂啊咿嘟犁兄(妹)喂 為著是增產啊咿嘟 大家協力來打拚」

「牛犁歌」以平埔歌調為基礎,轉化成福佬系民謠,後來又增廣用途,成為配合載歌載舞的小曲;最後更發展為歌仔戲裡的曲牌─「台南調」,尤其當它應用在「山伯英台」時,則特稱之為「送哥調」。此調甚至在日治時代,隨著歌仔戲劇團到福建同安的演出,而流傳到中國大陸,更加拓廣其影響空間及生命力。
隨著台南地區的逐漸開發,許多人乃轉移南下,落腳恆春地區建立家園。當恆春發展到相當程度之後,又有許多滿懷壯志的年輕人,有的搭船繞過南台灣尾、有的假道楓港,翻山越嶺,遠赴山之後的「后山」─ 台東、花蓮一帶,墾殖新的天地。人在他鄉外里開創前程,向陌生環境挑戰是艱苦的!人地生疏也是寂寥的!於是,遊子們把家鄉源自原住民的「恆春調」,填上新詞而成為「台東調」:
「來去台東花蓮港 路頭生疏(喂)不識人
希望阿娘相痛疼 痛疼阿哥(喂)出外人」
唱出了期盼在地人相扶持的願望,也藉此抒發思鄉的情懷。其後,朗朗上口的「台東調」,於1952年經由曾辛得先生改編成「國語版的耕農歌」,被用為國民小學的音樂教材;也在民間產生「台語版的耕農歌」;到了五Ο年代中期又被歌仔戲吸收為「哭調仔」的一種,也被錄製成流行歌曲唱片,稱之「三聲無奈」;到了1970年,甚至被郭大誠先生填上「生蚵仔嫂」歌詞而風行一時。
「一、別人的阿君仔是穿西米囉 阮的阿君仔喂是賣生蚵
人人叫阮是生蚵仔嫂 欲吃生蚵仔喂是免驚無
二、別人的阿君仔是緣投送 阮的阿君仔喂是目睭拖窗
生做美醜是免怨嘆 人講醜尪仔喂是吃不空
三、別人的阿君仔是住西洋樓 阮的阿君仔喂是睏土腳兜
運命好歹是免計較 若有認真仔喂是會出頭」(郭大誠 詞)
「台東調」系列歌曲,隨著時間、空間、用途及演唱者的不同而有所改變,但其精神及風格卻永遠活在人們的生活之中。

▓民謠歌頌著生命的意義與內涵
在農業社會時代,台灣的婦女是默默耕耘,卻經常被忽略的一群,然而她們對於台灣家園的建立有著無形的安定力量。傳統的台灣婦女,在社會沒有地位,在家庭缺乏權位。她們必須侍奉公婆,要照料先生,還要養育子女,一生燃燒著生命的光與熱,卻默默的承擔與付出,沒有怨言。台灣婦女的這種美德,我們可從母親的搖籃歌聲中,感受到她們的不凡與雋永。
南部有首搖籃歌:「搖啊搖,搖囝仔愛睏愛人搖」,扣掉虛字「啊」「仔」兩字,就祇剩下九個字。寥寥幾個字,不辭勞苦的母親為了讓嬰兒進入夢鄉,卻能不厭其煩地吟上一百遍、二百遍,直到孩兒入睡為止。光是這耐心吟唱的過程,就足以令人感受到母愛的偉大。
再以家母為例,她十九歲嫁給父親,三十五歲就生了七個小孩,我排列老三。家裡七個小孩上下間隔不超過二歲,都在她慈祥的搖籃歌聲中長大。小時候,看到母親哄著弟妹入睡的情形,覺得母親真是辛苦又了不起。白天,為了方便處理家務及一家大小瑣事,她儘量安頓幼嬰睡覺。到了晚上,她已忙得精疲力盡,正是需要休息的時候。然而,此時,幼嬰卻是精神旺盛,兩眼睜得大大的,把他安置在床上,總是哭個不停;祇有抱在懷裡,他才慢慢安然入睡。這時,母親習慣地左手緊抱著嬰兒,右手依著節奏,輕輕地拍著嬰兒的屁股,口中一而再、再而三,反覆、喃喃地哼著:
「搖啊 搖啊 搖啊荖搖 搖到內山去挽茄
挽偌多? 挽到一飯籬
也好吃也好賣 也好給嬰仔做度晬」
「搖啊!搖啊!」母親不斷地唸著。有時看她聲音都吵啞了!眼睛也累得瞇起來了!右手也酸得沒拍到屁股。可是,她依然口中吟著:「搖─啊─搖─啊─搖啊荖搖─!」從來沒在孩子睡著前就停止哼唱;也從來未因手酸而讓孩子掉到地上。
的確,台灣婦女默默地付出,讓在外奮鬥的男人有個溫馨安適、解除身心疲憊的家。在台灣的開發過程中,她們扮演了雖不起眼,卻是相當重要的角色。其偉大在於自然地從平凡中散發著不凡的力量。
在父母長輩辛苦照料下,漸漸長大的孩子,他們會走入兒童的世界,也會在嬉戲生活中學得許多童謠,其中詼諧有趣的「ABC狗咬豬」,真是百唱不厭。
「ABC狗咬豬 阿公仔坐飛能機
摔一下冷吱吱 叫醫生來給伊醫
醫一下腳骨大細支 醫一下腳骨大細支」(傳統唸詞 簡上仁 曲)
這種以「ABC狗咬豬」為開頭引句的童謠,幾年前,筆者還分別在淡水和台中縣大里市採錄到兩首:
淡水:「ABC狗咬豬 阿嬤坐飛能機
摔落洗衣機 絞一下絞一下 變豆乳」
大里:「ABC狗咬豬 阿公坐飛能機
摔落洗衫機 絞一下絞一下 頭毛剩一支」
一首短短的童謠,隨著時光的流逝,近代的機械產品「洗衣機」也闖進歌詞;隨著不同地區的應用,阿嬤也被搬出來與阿公分庭抗禮。也就是說,童謠與民謠相同,常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轉變,展現其生命力的韌性。

■民謠傳唱著生命的尊嚴與活力
現在,我們在陸橋上或地下道,偶爾會看到少許殘障的朋友伸手向路人要錢,這種乞錢方式和昔時的「乞丐」大不相同。農業社會時期,國民所得低,貧富不均,窮困者眾,乞丐人口自然也就多了一些,但昔日的乞丐們並不祇靠伸手要錢要飯。他們認為:雖然不良於行,可是「一支草一點露」,天生我才必有用。於是,他們個個練得一身「說唱(唸歌)」的技能,靠著彈唱歌謠,挨家問戶嬴取銀兩。賣藝的乞丐們依著頭家的需要,調整歌曲的長短,運用自如。
「好量的頭家啊 分阮一鮮(分)錢 乎你大賺錢
囝仔好搖飼 大人吃百二 ‧‧‧‧ 咿 〜」
在民間靠著唸歌說唱的藝人,除了賣藝乞丐之外,主要的就是在廟庭或街道空地賣唱的「歌仔仙」。他們靠著這項說唱故事的「軟工夫」,促銷祖傳祕方
或歌仔簿。每次開場,為了招徠顧客,他們總會先來一段以「江湖調」為曲牌的「勸世歌」。
一、我來唸歌(囉)乎恁聽(咿) 無欲撿錢(啊)免著驚(喂)
勸恁做人著端正 虎死留皮(啊)人留名(嗄)
講到當今(囉)的世間(咿) 鳥為食亡(啊)人為財(咿)
想斟做人(擱)著海海 死從何去生何來 咿 〜
二、咱來出世(囉)無半項(咿) 空手戽魚(啊)攏相同(喂)
勸恁做人著打拚 惡毒害人(啊)先嘸通(嗄)
講到人生(囉)著愛想(咿) 忠孝做人(啊)有較長(咿)
榮華富貴不好想 總是命運免憂愁 咿 〜
三、我叫朋友(囉)著做好(咿) 人生做人(啊)若眠夢(喂)
勸恁做人著志氣 小小生意(啊)會賺錢(嗄)
講到事業(囉)百百款(咿) 恁若勿嫌(啊)這艱難(咿)
我勸世人做好代 打拚的人會發財 咿 〜 」
賣藝乞丐、歌仔仙,都是台灣底層社會裡,另一種生命力和尊嚴的表現。

■ 民謠蘊含著民族的情感和力量
很多人會哼唱「一隻鳥仔」或「一隻鳥仔哮救救」這首歌,卻少有人知道此歌原為一首可即興填詞的民謠曲調,而最早,被稱之為「六月田水」。「六月田水」描述著;在熾熱的農曆六月,水田裡的水溫節節上升,寄生於水田中的泥鰍、小魚等水族類,為了閃避陽光的直接照射,乃紛紛游入田埂下的巢穴,以求生存。耕農者看到了這些拚命游行的小魚,感受到其奮力求生的意志力之可取,於是唱出了:
「六 六 六月田水 嘿嘟當在燒
鯉魚落水(咧) 喁的喁啊 喁的喁 喁的尾搖」
藉著小水族游入洞穴的情景,喜愛幻想的人們把「六月田水」引喻為敘述男歡女愛的歌謠。後來,才又以雙關隱語把「鳥」暗喻為思念愛人的男士,三更半夜,因情侶不在身旁而輾轉難眠,乃唱出浪漫的情歌「一隻鳥仔」:
「嘿 嘿 嘿嘟一隻鳥仔哮啁啁 嘟呢
哮到三更一半暝 找無巢 呵嘿呵」
中日甲午之戰,滿清敗北,雙方簽訂馬關條約,清廷未經台灣人們同意,就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日人從台灣北部登陸,接管台灣之初,許多愛民族、愛鄉土的志士們乃組成民兵,強力抵抗日閥佔據。然而,日軍是相當準備而來的,民兵從北部節節敗退,後因彈盡援絕,終於在諸羅山(嘉義)一役失守,英勇志士們祇好含淚分手。傷心的志士彼此相勉,留著青山在,總有一天可收復失土。於是,大家把鳥巢比喻為美麗的台灣家園,把原本優美中帶著些許感傷的「一隻鳥仔」旋律填上另一段歌詞,唱出痛失台灣之無奈。
「嘿 嘿 嘿嘟什麼人(啊)予阮弄破這個巢 嘟呢
乎阮掠著不放伊干休 呵嘿呵」
長期以來,台灣土地的人們己不復了解「六月田水」所象徵的奮進的生命力;也不清楚「一隻鳥仔」歌聲中的浪漫情懷;對「一隻鳥仔哮救救」背後所蘊藏的悲壯之情,也知道有限。反而,大多數人把「一隻鳥仔」系列的曲調,誤認為是台灣人苦痛、哀悽、悲情的表現。
在被壓抑而充滿無奈和感傷的時代裡,台灣人有悲情是自然的,但悲情並非台灣人的本質。台灣人在開拓家園之初,己培養了冒險和樂觀的精神,祇是坎坎坷坷的歷史過程中,我們把它隱藏了起來。現階段的台灣,正面臨再生與重建的關鍵時刻。悲觀,祇會讓我們消沈;樂觀,才會產生希望。如果我們以陽光替代陰霾,以自信替代畏縮,以微笑替代哀嚎,那麼,我們的家園才能一天比一天更為美好。有了這樣的概念,九年前,我把哭泣的鳥兒轉化成充滿希望和信心的「一隻鳥仔笑呅呅」:
「嘿 嘿 嘿嘟一隻鳥仔笑呅呅
看著日頭漸漸光 照著咱兜的家園 的家園
啊 嘿嘟一隻鳥仔笑呅呅
看著日頭漸漸光 照著咱兜的家園 的家園
啊 一隻鳥仔笑呅呅 〜 」(簡上仁 詞曲)

■ 唱出咱兜的信心和希望
先民唐山過台灣之時,帶來的最重要音樂文化禮物是南管和北管。其中北管在台灣的發展,一般民間依使用語言的不同,將其分成正音和亂彈兩種。
北管在中國北方形成之後,係以「京話」歌唱。先民帶到台灣之初,樂者亦模仿京話來演唱,稱之「正音」,意指其為正字標記的演唱形式。然而,京話與台灣福佬話的發聲的確有所差異,福佬人用京話唱北管是有點拗口,也有點混濁。於是,有些人就甘脆以福佬話來歌唱,感覺順口又自然,但稱被之「亂彈」,意指其非以正字標記語言演唱。但是,後來親切又順乎自然的「亂彈」,反而被台灣的土地和人們所接受,成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本土化北管。也因此,民間才有所謂「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的俗諺。
先民在開拓台灣家園的過程中,曾以北管的「緊中慢」曲調唱出了墾荒者的豪情─「飲酒歌」。記錄著先民白天為建立家園而流血流汗,晚上則三五好友相邀小酌以抒解白天辛勞的生活寫照。
「閒來啊 無事啊 飲酒啊 是咱人的享受
二三擺酒宴 擺酒宴啊 〜 上工尺啊 乂工尺啊
白尾溜 黑白溜 喊輸的你著不通溜 嗚 〜 」
「飲酒歌」唱出了豪情之美,也表現出台灣人樂觀奮進向大自然搏鬥的精神。然而,隨著時光的流逝與社會的變遷,先民的這些美德己逐漸被新一代的年輕人所淡忘。為了讓年輕一輩記取先民一步一腳步的辛苦歷程,並體認先民刻苦耐勞與樂觀冒險的精神,筆者以討海人在大海中向大自然挑戰的毅力為素材,於十八年前寫了一首「討海人」,雖然己過多時,但其意義猶在,希望能以此歌與大家共勉之。
「天未光 就起床 討海的人來出門
出漁港 牽漁網 為著咱的全家人
啊 緊來去 這陣是掠魚的好時機
啊 拚落去 嘸拚咱就會掠無魚
風嘸驚 雨嘸驚 討海人勇氣最出名
海湧大 海風強 嗎無比阮的手骨勇」(簡上仁 詞曲)
四百多年前,原住民、福佬人及客家人共同建立了一個老台灣。四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多了一個「新住民」族群,四大語系族群並肩來打造一個美麗的新台灣。彼此「語言雖然無同款,運命註定一家人」,祇要大家和睦相處,相親相愛相幫助,再接再厲,承續著先民己奠定的基石,必有美好的遠景。
文學家林央敏,在戒嚴時期曾寫下了一首「嘸通嫌台灣」的歌詞,深具意義,惟因當時時局背景之故,使歌詞較傾向消極的「請求」大家不要嫌棄台灣。然而,今日的台灣,我們不祇不要嫌棄它,更要積極的建設它,使它成為「小而冷‧小而省」,小而充滿希望的台灣。於是,筆者在林先生的同意下,將其改寫成我們共同的家園─「咱兜」。
一、咱若愛祖先 請你嘸通嫌台灣
土地雖然有較隘 蓬萊寶島真美麗
阿爸的汗 阿母的血 渥落鄉土滿四界
二、咱若愛子孫 請你嘸通嫌台灣
海湧開花吻海岸 也有田園也有山
果子的甜 五榖的香 予咱代代吃不空
三、咱若愛咱兜 請你嘸通嫌台灣
語言雖然無同款 運命註定一家人
無冤無怨 打開心窗 咱的幸福不輸人」
(林央敏 原詩「嘸通嫌台灣」 簡上仁 詞曲)

以上資料引述自http://www.ntnu.edu.tw/aa/aa5/93.1.3article.htm

0 回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