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音三太子蒞校演講與舞蹈示範教學

課程大綱介紹

各位許修本課程的同學,茲將本學期授課大綱簡表放上來給大家參考,讓大家更有方向感,有任何問題,請記得上課時要舉手問,不要害羞,下了課也可以到網站上面來問我喔~~

第一週:課程內容與評量方式介紹
第二週:台灣神淹腳目專題1:台灣人多神信仰文化之形成與發展
第三週:台灣神淹腳目專題2:台灣神祇的種類介紹
第四週:台灣神淹腳目專題3:溫柔的海神---媽祖信仰文化
第五週:台灣神淹腳目專題4:漂流的王船---王爺與瘟神的關係
第六週:台灣音樂思想起1:1895~1945年代的傳統與新變
第七週:台灣音樂思想起2:1946~1980年代的混血與轉型
第八週:台灣音樂思想起3:1981~現在--台語歌的新風貌
第九週:期中考試
第十週:台灣音樂思想起專題演講:簡上仁教授專題演講---台灣民謠音樂文化之特色
第十一週:台灣俗語專題1:青春少年時---戀愛、結婚、娶妻生子
第十二週:台灣俗語專題2:行踏社會路---行業、賺錢、人際關係
第十三週:台灣俗語專題3:美醜沒得比---長相、年紀、命運好壞
第十四週:台灣俗語專題演講:簡榮聰教授專題演講:台灣漢人新年習俗--探索台灣新年歌
第十五週:台灣布袋戲專題:布袋戲的源流與發展--校外參訪:雲林縣霹靂布袋戲攝影棚
第十六週:台灣陣頭文化專題:電音三太子的發展---游忠斌老師演講及示範
第十七週:期末分組報告
第十八週:期末分組報告

請大家記得每週都要上來下載最新講義喔!!



2009-10-30

五府千歲、王爺信仰簡介






























五府千歲


五府千歲在台灣道教與民間信仰中非常普遍,亦作「五王」,主要分部於西部和南部。「千歲」即「王爺神」尊稱,是天帝所派巡按人間,察善惡以降福禍的大神。

五府千歲意為「五位王爺神」,有許多種姓氏組合,如「李、池、吳、朱、范」;「謝、周、陳、康、沈」;「蘇、王、梁、秦、蔡」等。

最普遍的是「李、池、吳、朱、范(李大亮、池夢彪、吳孝寬、朱叔裕、范承業)」。奉祀此組神祇,有名的廟宇為:台南縣北門鄉南鯤鯓代天府、麻豆代天府、新興廟宇高雄縣大寮鄉之南雄代天府等。

其他,不是此五姓之王爺,如:台南西港慶安宮代天巡狩十二瘟王是曾文溪流域重要的王爺信仰。而屏東東港東隆宮之溫府千歲之信仰,可說是東港溪流域最盛大的王爺信仰,上述兩者的王船祭典皆號稱為台灣最盛大。雲林縣褒忠鄉之「五年千歲」,則是依照年份輪值為主神的廟宇。高雄市左營元帝廟的朱府千歲,則是另一種信仰的形式。

以上節錄自維基百科


五府千歲的故事(李、池、吳、朱、范)

唐武德5年(622),李、池、吳、朱、范五兄奉命平定廣州,路過九江時又智擒叛賊輔公佑,回京後受唐高祖嘉許,賞賜奴婢。但是五兄弟生性仁慈,不但使百名奴婢回歸故里,又贈送金銀,從此五兄弟的仁慈以及豐功偉績傳遍各地。奉著玉帝的旨令,五府千歲擁坐王船,代天巡狩,驅瘟除疫,在祂神威廣大之下,台灣的瘟疫已經消失無蹤。

李府千歲


俗名李大亮,涇陽人,文武雙全,乃是五王之首,由於輔助開國有功,唐高祖封賜為金州總管司馬,不久又加封安州剌史。

唐貞觀年間,先後出任交州都督、涼州都督、西北道安撫大使、劍南道巡省大使、左衛大將軍、工部尚書等職,晉爵武陽公。

貞觀八年(634年)李大亮領兵征伐吐谷渾的番兵番將,貞觀15年(641年)又大敗番將篩延陀,受封為行軍總管。

李府千歲為唐代立了不少功勞,也幫助建立不可動搖的唐王國。

由於功在社稷,李大亮在朝廷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名將,又因為父母早已過世,平日在家侍奉兄嫂如同父母,傾盡家產幫助需要的百姓,可以說是一位十全十美的聖賢。

根據《唐書》記載,李大亮是唐代的開國功臣,由金州總管晉陞到行軍總管,對唐初穩定政局貢獻良多。

他不但忠君愛國、體恤百姓,又有君在臣在、君亡臣亡的偉大情操,在唐高祖駕崩之後,竟追隨唐高祖於九泉之下。

相傳玉皇上帝知聞李大亮之事,就敕封祂為代天巡狩,駐守人間,擁坐王船,巡狩四方,以驅疫除瘟,聖稱為大王李府千歲,四月二十六日為其聖誕千秋。


池府千歲


二王姓池名夢彪,陳留人氏,文質仁心,天資聰穎,性情剛直,治軍嚴正,用兵如神。

唐高祖入關時,因助唐開國有功,授封中郎將、折衝都尉。

貞觀17年(643年),隨唐太宗親征高麗國(即後來的韓國),勢如破竹,又加封為宣威將軍。

池府王爺是一位文質彬彬的神聖,為何金身造型是黑臉,眼大如豆,看起來威嚴無比呢?傳說池府王爺某夜夢見一位瘟神,奉玉帝旨令下凡降災、散佈瘟疫,池王知道這件事後,便請這位瘟神到府中飲酒暢談。

瘟神暢飲之後,已有幾分酒意,就吐露下凡之意,池王心腸慈悲,害怕百姓受災,託言借看藥粉,趁瘟神不注意時將那包瘟疫粉全部吞下。

藥粉進入池夢彪腹中,藥性發作,隨即滿臉變黑,兩眼突出而亡。

瘟神帶著池夢彪的靈魂參見玉帝,玉帝感念祂愛民救民的精神,敕封祂為代天巡狩池府千歲,六月十八日為聖誕千秋。


吳府千歲


三王吳孝寬,江蘇吳縣人,志烈秋霜,嫉惡如仇,對地理風水,非常有研究,又會觀星望鬥,文業武功受眾兄弟的敬仰。

由於幫助唐高祖開國有功,授封「中郎將」,不久又高中進士,奉命出任知府,愛民如子,深得唐高祖的器重。

繼封吏部尚書,經常教導百姓開墾圳溝,引水灌溉田地,當時的人稱讚吳孝寬為「眼望天、心在地」。

三王五府千歲何時昇化並無資料記載,但五兄弟中只有吳府三王爺沒有留鬍鬚,九月十五日是三王的聖誕千秋。


朱府千歲


四王朱叔裕,嘉興人,才學出眾,公正無私,明辨是非,執法森嚴。唐高祖建國時,曾奉命鎮守土門,攻退前來侵犯的胡人。

武德五年(六二二年),領兵平定廣州,授封綿州刺史、大理寺卿,又官拜吏部天官,何時升化已無資料可查,玉帝也敕封祂為代天巡狩,朱府千歲聖誕是在八月十五日。


范府千歲


五王范承業,和吳府三王同是江蘇吳縣人,博通經史,智勇超群,精通醫術,時常醫人救世,做官時,打敗巴東流寇,授封折衝都衛。

唐高祖在位之時,以七篇文章高中進士,不久出任刑部大司寇。

唐太宗在位時,擔任武州刺史以及太原尹,四月二十七日為其聖誕千秋。

以上節錄自優仕網


王爺信仰


王爺信仰又稱千歲信仰,是台灣地區最盛行的道教信仰和民間信仰之一。

一般認為王爺是代表天帝巡按人間善惡的大神,故加以敬奉,供奉王爺的廟時常稱「 代天府」,王爺亦稱為「代天巡狩」。王爺信仰多半採行「數年一醮」,數年辦一次大型祭祀,有災禍或瘟疫時,亦可請王爺至該地鎮壓。

「王爺信仰」盛於南台灣,與中台灣的媽祖信仰並稱「南王爺、中媽祖」。1960年代的調查分析,全臺寺廟所供奉之主神共有247種之多,其中具有20座以上的寺廟者有29種,超過100座以上的有9種神明,最多的是王爺,共有717座。

以上節錄自維基百科


王船祭(東隆宮溫府千歲)


東港迎王祭典自清代(年代待考)舉行至今,以農曆地支丑、辰、未、戌年作為舉行迎王祭典的「大科年」。

大科年前一年多,中軍府的安座、王船建造至開光,即為迎王祭典敲響第一鑼。

祭典前半年則進入地方各廟準備期,各寺廟陣頭開始操演排練。

前一個月,街道開始張燈結綵,各寺廟角頭整修神轎、涼傘、旗幟,遶境路線規畫再勘查,牌樓搭建等等。

前一星期,全鎮燈火通明,處處瀰漫「神人共歡」的熱鬧氣息,各陣頭到東隆宮廣場預演參拜,家家戶戶清理居家,並以歡喜的心情,期待代天巡狩千歲爺,以及親朋好友的到來。

迎王祭典為期八天,大致可分成十三項程序:「角頭職務的輪任」、「造王船」、「中軍府安座」、「進表」、「設置代天府」、「請王」、「過火」、「出巡繞境」、「祀王」、「遷船」、「和瘟押煞」、「宴王」、「送王」等。


角頭職務的輪任


在東港迎王祭典中,有七個重要單位共同擔負繞境並產生祭典總理人選,若無這七個單位的參與,迎王祭典亦無法成就。這七個單位原為東港的開墾角頭、商業角頭,之後因祭典的需求而成為祭祀角頭:頂頭角、埔仔角、頂中街、下中街、安海街、下頭角、崙仔頂。

東港迎王所恭請的代天巡狩千歲爺有五位,加上中軍府、溫府千歲共七位神祇,其神轎及船具由東港七角頭轎班負責。自古都是以抽籤方式決定,民國47年改為輪任。

每科年七角頭負責的職務,皆在上科年剛辦完祭典三日後,在平安宴宴會後於東隆宮內溫府千歲座前,由七角頭的當科總理抽籤,是每科期所作的第一個程序。


造王船


各地所舉行的王醮、迎王祭典及驅瘟送船習俗,法船(王船)是祭典中最重要的法器,目的是驅除瘟疫、煞氣、魍魎、厲鬼,請代天巡狩千歲爺將這些對地方不好的「東西」帶走,並祈求「行瘟佈毒」的瘟神亦能高抬貴手,一同乘坐法船(王船),借著水路速速離去。

據地方耆老口述,清代時期東隆宮迎王祭典的王船,乃為木造「南澳式」船型,昔時王船仍以放海流(遊地河)為主。清光緒30年,因鄰近村庄漁民登船將添載食物取走,王船卻自行再轉回之靈驗事故,便改為燃燒方式進行,稱之「遊天河」。因此後來的王船以竹子搭建,厚紙糊黏,直到民國59年。

以往建造時間於該科年的農曆六、七月,建造時王船寮四週都密封,外人不得窺視;62年,東港造船技術已相當成熟,造船師傅建議東隆宮再恢復木造王船,但較費時,所以現今建造時間,都提早在科年前二年。

一艘王船從龍骨的開斧至彩繪完成,過程複雜。
首先擲筊決定尺寸,接著採購木材、擇日龍骨開斧、打版、裁製各部位木料、安裝支骨仔、擇日「豎舟參」、組裝船身、隔艙、製作船桅、房舍、各類器物、釘甲板、補土、磨砂打光、擇日安龍目、糊紗布、補土、磨砂打光、上漆、白描、上色彩繪、安裝水手及各配備器物、擇日開光。

王船與王船公的開光,依一般道教開光儀式進行,祭祀科儀則與大祭典的敬王儀式相同。在眾多的祭品中,發粿最為重要,它象徵大發大利、代表漁船滿載而歸大發財,東港漁民在新船建好下水前的祭拜必須準備發粿,祭拜後也必切一大塊送給造船司感謝其造船技藝,然後再發給鄰居和船下等待撿糖果的小孩,今科(98年)特別按造船例俗撒糖果與銅板讓信眾分享;東隆宮亦備二籠大發粿,一籠給王船組師傅分享,一籠則分發給各級總理與參加祭祀人員,大家分享沾沾喜氣,最後請造船司主持切發粿儀式,科儀才算完成,自始王船可正式讓信徒參拜添載和參觀。

澎湖、台南、東港的王船造形各有各的款式文化,本地王船依照傳統南澳古船(本宮二樓兩艘兩百多年小船)形狀,及實際設施而建,王船組組員義務的共同為王船建造而盡心盡力,也因此為東港的王船文化,奠定了自我的文化基礎。



中軍府安座


中軍府可說是代天巡狩千歲爺的前鋒部隊,中軍府的安座亦是代表神界已進入迎王祭典的準備階段,中軍府的到來,王船亦可正式建造,中軍府安座時間,約在大科年的前一年農曆八月,而今為提早建造王船,東隆宮會在王船「豎舟參」前,先恭請值年中軍府安座,以便督視王船的建造。

根據參與祭典的耆老的說法,中軍府不只監造科年王船,亦在代天巡狩千歲爺尚未到達時,紀錄信眾所許的心願與還願之各項供品,每日巡察巡狩區域,於神界在千歲爺到達時,負責各項軍品糧食之採買…等等。

在中軍府職務上分值年、與正科,一般值年中軍府令座背後只書寫「代天巡狩值年中軍府」,而正科則是寫著「奉玉旨代天巡狩中軍府」,昔日中軍府安座時,全鎮鎮民會家中擺設香案,迎接中軍府蒞臨,但現今因工商時代,居民大都外出工作,家中設置香案的已逐漸減少中,因應於此故今科年當正負中軍府開光後,特繞行東港七角頭區域,正式告知鎮民,回宮安座後由大總理率各級總理、角頭爐主,以敬王科儀崇祀之。


進表


本宮的迎王祭典最可貴的是,保留著清代祀典科儀,進表即是其中之一,進表的時間是在大科年的前一月,典務科主事者先向溫府千歲擲筊訂期時辰,日期一到本宮即在廟埕擺設天案,大總理迎請溫府千歲金身,各級總理跟隨於後,當溫府千歲聖安奉天案後,隨即進行祭祀科儀,上香叩首、獻茶進糕,一切進獻按舊制依序行禮。

禮儀行至一半跪拜呈文,由大總理與各總理代表全鎮鎮民,恭請居於天河宮代天巡狩千歲爺屆時駕臨,能為地方淨域除疫,讓魍魎潛形、農業豐收、商業繁榮、漁業滿載、閤境平安;當表文恭讀完畢,祭祀科儀如從繼續進行,三獻爵、進牲禮、獻金帛,三跪九叩首,後振文堂內司帶領大總理等,將邀請文疏放置於金爐內焚化,燒金燃炮,進表儀式即告完成。


設置代天府


代天巡狩千歲爺奉旨按察,臨時駐蹕的行館稱為「代天府」,凡舉行迎奉承旨巡狩千歲爺之廟宇必設之,東港亦然,當本宮開始佈置代天府時,即是迎王祭典正式的揭幕,代天府的佈置時間為請王的前三天,分內外進行。

首先是王府上樑,地點則在廟庭,亦設香案,五牲、清酒、清茶、糕品、四果茶、水果、檳榔、水煙、旱煙、五齋、山珍、海味、湯圓、紅龜、金帛、連珠炮等皆備,以及一籠以象徵東港居民發財豐登的發粿,時案桌所繫的桌裙改用上繡「代天府」之蟒龍裙,大總理和各總理、參事,恭請溫府千歲和正科中軍府登座,大總理和各總理照儀式參拜,恭讀疏文後,由專人將太極金及粽子、五榖包,綁在中樑上(原先已搭建的雨棚),上樑儀式即告完成,再將臨時搭建的牌樓上方遮住代天府三個字的紅紙掀起,代表整個代天府已建造佈置完畢。

太極金之涵義為太極定分一繫上中樑即分內外,五榖包內裝少量錢幣、釘子、五榖豆、錫炭,此亦有五榖豐登、添丁進財、生生不息之義,而粽子高掛意徵東港子弟金榜高中,代天府府衙是設置在東隆宮正殿,佈置工作由內司與祭典人員共同完成,正殿內除了鎮殿王爺金身外,其餘金身暫時請到後殿二、三樓,水僊尊王廂殿作為溫府千歲臨時公館,讓信徒膜拜。

正殿內懸掛黃色綾幔,上書「代天巡狩」,置案桌、五王椅、案桌上擺設筆、筆架、硯台、墨、案簿、水火籤筒、皇旨、手銬腳鍊、花瓶、香爐、洗臉架等物品,並掛著繡有代天府之桌裙,拜殿兩旁回廊左掛祭典大總理、各級總理、參事、助理、爐主、內司、班頭等等之銜頭燈,又廊掛祭典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各科科長、顧問等等之銜頭燈,中門及龍虎門用班頭的板杯交叉,就此閒雜人等不得進入。


請王


請王本地又稱「請水」,是整個迎王祭典的開場,代天巡狩千歲爺既是乘船而去,亦是乘船而來,參與祭典的前賢根據前人所傳留下來的前例,按例也必須到海邊恭請千歲爺王駕到來,請王當日中午前,七角頭已在本宮廣場前集合,大總理、副總理進入王府內,恭請尚未開光的千歲爺王令乘坐神轎,所有人員準備至鎮海里海邊,恭候王駕的到來,時辰一到立即出發。

當七角頭到達時,鎮海里海邊已是人山人海,來至各縣市廟宇神轎和陣頭以及看熱鬧的信眾,已將海邊擠得水洩不通,各廟宇神轎、乩童、藝陣,全部朝向海面行禮致意,恭候當科代天巡狩王駕蒞臨;而請王台方面則是,王令被請上請王台,先由道長舉行請神降臨科儀,再安五營,後大總理與各總理捧請王令、王印,由道長們做開光點眼儀式,科儀完成內司們帶領所有祭祀主祭者,手持清香三柱至靠海沙灘,膜拜禱告恭請王駕上岸,內司恭讀文疏,恭讀完畢合清金當場化吉,眾人回請王台,之後就是恭候大千歲降乩報銜頭。

東港的請王方式,與台南西港慶安宮不同,慶安宮是以擲筊來確定千歲爺是否已到達,而東港是由頭籤(頭籤即神轎前的轎籤,有些乩童用來書寫文字,與信徒溝通,因此稱為頭籤),上去請王台報寫大千歲姓氏,而大千歲姓只有大總理及東隆宮幾位主事者知曉,若報的姓氏不對則請其退駕,若姓氏符合正確,即表示代天巡狩千歲爺已經到達,此時本宮典務科會宣佈,大千歲已到達,姓某氏,而整個海灘現場歡聲雷動,鑼鼓大作、鞭炮齊放,各陣頭準備依號序出發遶境;請王台上各總理簡單參拜一番,帥旗帥燈當場填寫大千歲姓氏,之後恭請眾千歲爺的王令上神轎,起馬炮三發點燃,出發向新街莊遶境。


過火


當整個隊伍向新街遶境時,本宮廣場亦佈置案桌,恭請溫府四千歲金身前來監督開火事宜,時已開始燃燒用來過火的相思木材,木材分成五堆,乃取五方火之義,藉以清淨四境,而東港所迎請千歲爺有五位,故又稱五王火;燃燒五王火時,由道長先調派五營兵將守衛五方,以防止邪魔歪道侵入,並請閭山法祖,降霜童子及眾神前來護持,當木材已燒成木炭狀,本宮工作人員用竹竿將火堆推平,當晚間六點多繞境隊伍已回到廣場等待過火,而道長持咒法,鹽米撒向火堆,借以清淨火堆,各溫府千歲神轎與頭籤來回巡視,環繞過火火場,溫王爺的頭籤會先步入火堆以試溫度是否可進行過火儀式,並驅退觀看的人潮,以免過火時發生危險意外。

當道長作法開火路啟生死門,之後向溫府千歲稟告可過火了,此時工作人員將大量鹽米撒向火堆借以降溫,避免燙傷;時辰一到由溫府千歲領隊先通過火堆,再來是大千歲、二千歲、三千歲、四千歲、五千歲、中軍府依序而進,共過火三次。昔日參加的隊伍少,所有隊伍皆可過火,而今隊伍眾多,怕影響入廟安座時間,及安全問題,所以只限七角頭過火,但亦可發現有民眾抱著自家的神像過火,藉以沾些靈氣,本宮在進行過火時,按舊例嚴禁婦女、家有喪事、進月子房者、身體不淨者參與過火。

過火完畢,千歲爺入廟安座時,在過火的場地,道長必須關火門,收回五營兵馬,過火儀式即告結束;以前過火後,會有許多信徒爭相撿拾炭火取回家中,放在水缸、米缸內,借著沾有千歲爺的靈氣的火炭和水、米放在一起,食用可保平安。


出巡遶境


在本省的寺廟宗教活動中,繞境出巡是必有的活動,繞境的目的,是借著神明的威儀與神力,清除地方的邪祟、疫疾,使地方能潔淨不受外力干擾,讓百姓過著「四時無災」、「合境平安」的生活。

東港的迎王祭典第二天至第五天,都是繞境的活動,前三天為鎮內,分南、北、中三區,每科年輪流優先順序遶境,第四天為農莊繞境。民國五十年農村的繞境區域,曾遠達南州鄉的牛埔濫頭,民國六十八年,南州鄉的羅家莊及番仔厝尚有到達,之後再也沒有繞巡外鄉里;當每日千歲爺出巡繞境時,代天府的三川門會由內司用封條封住,直到當晚大千歲回駕,再撕起封條,恭請千歲爺王駕入內安座。

繞境隊伍每日在指定地點集合,鳴炮三響立刻出發,照著規畫路線依序行進,參加遶境之神轎,陣頭經各大小廟宇,依交情深淺分大小禮參拜,而各廟宇施放煙火,淨香相迎,備馬草、水果、清水供王馬進食,紅綢舖地等候王駕,當大千歲神轎到達時,各寺廟、居家無不燒香金放炮,跪迎大千歲王駕的蒞臨,而有些廟宇亦會獻花、進香,一時到處煙霧迷漫,而民眾的心卻是興奮激動。

到了夜晚各陣頭隊伍回到代天府廣場,參拜時無不渾身解數,將平常所訓練的招式,一一呈現出來,而廣場有如不夜城,人們爭相觀看陣頭的表演,此時四週的氣氛,只能用「人神共歡,熱血沸騰」來形容了。


祀王


據清代各縣志的記載,迎王建醮必定設宴祀王,東港亦然,本地祀王自王駕蒞臨安座,早晚朝各一次,直到恭送王駕離去為止,須舉行祀王儀式的有王府,中軍府、溫王爺臨時行館、王船廠王船公等。

祀王是由大總理率同各級總理跪拜進食,所進獻的食品皆為素宴,如茶、糕餅、水果,每樣物品由內司茶房準備五盤,以供五位千歲爺享用;祀王的典禮,在悠揚的古樂中進行,借莊嚴的儒門禮儀,來表達全鎮庶民對代天巡狩千歲爺的尊崇與信賴,進而祈求神佑賜福。

在迎王祭典的八天期間,王府除了祀王儀式以外,亦安排每日祭祀事宜,第一天晚間由大總理敬王,第二天六角頭副總理敬王,第三天內外總理、參事敬王,第四天顧問團、祭典委員會敬王,第五天內司、班頭、神樂團敬王,第六天上午負責大千歲、二千歲、三千歲之角頭敬王,下午則是四千歲、五千歲、中軍府的角頭敬王,晚間為總務科、經理科、設計科、典務科、指揮科工作人員敬王,而當夜各宮廟亦準備祭品、添載品前來敬王,由於各宮廟只能該廟神尊入廟,人員不得進王府,故皆在廟埕廣場自設案桌擺設祭祀供品,焚香集體團拜,第七天早上則是溫府千歲的角頭與王船組人員入王府敬王,另外王馬團與台東忠合宮敬王,則依視時間另作安排祭祀。


遷船


東港迎王祭典遷船的時間,是在送王的前一天下午舉行,當日下午在街道上,可看見許多攝影者,準備攝取王船繞境的壯觀鏡頭;以前在六、七十年代,王船不像現今隨時容易的見到,必須等到遷船當天方能看見,而遷船的目的之一,既能沿途收煞驅瘟,亦能讓百姓頂香膜拜,接受各方的添載。

遷船繞境時,七角頭轎班負責王船器具及溫府千歲神轎,大千歲轎班負責王船船身及二艘小船,二千歲轎班負責中桅、中帆,三千歲轎班負責前桅、前帆,四千歲轎班負責後桅、後帆,五千歲轎班負責前錠、錠繩,中軍府轎班負責後錠,錠繩二付、溫府千歲轎班照原職務;繞境隊伍浩浩蕩蕩沿著主要道路前進,指揮車、吹班、神轎、王船船身與器具,每個團體無不是鏡頭下的主角。

王船所到之處,各廟宇神轎皆在其該廟處道路旁,迎接王船公、王船與溫府千歲的到來,處處見到香煙裊繞、煙火沖霄;遷船當日下午,家家戶戶準備牲禮、菜碗,感謝代天巡狩千歲爺及其兵馬神將八天來的辛苦,為東港地區巡域護境;而每戶亦準備紙人(替身仔),來替家人改運解厄,讓歹運由替身仔承擔,屆時再將替身仔呈交給千歲爺帶走。

當夜王船回到東隆宮廣場,每戶會前來交替身仔並添載品(米包、豆包、天庫),而典務科人員於稍晚開始為王船添載物品,而這些物品有辦公用品、餐具、炊具、日常用品及柴、米、油、鹽、醬、醋茶及出港菜食物等,每項物品按舊例安置於規定所擺置的地方,不可隨意亂放,而這些添載物品其用意,希望好讓千歲爺回天庭繳旨的旅途中,三餐無虞,但另一意義,代表東港子弟感謝代天巡狩王駕,為東港帶來委境安域之小小心意,更期望未來三年東港地區合境平安、信眾豐衣足食。


和瘟押煞


當王船在添載時,廣場的另一端也正舉行「和瘟押煞」的儀式,不論那個時代,大陸或本省任何地區,所舉行的王醮、迎王祭典、送瘟等習俗,不論名稱為何,即造王船,必有舉行和瘟押煞的科儀;為求淨域安境,除了恭請代天巡狩千歲爺臨境出巡收祟除疫外,亦得借重道士的道法、經文,奉請仙界高真,勸阻五瘟使者,十二值年瘟神,及各類瘟神疫役,能高抬貴手,念在上蒼天有好生之德,屆時與千歲爺同乘王船離去,在雙管齊下可確保「合境平安」。

在東隆宮廣場,道長們先做安五營儀式,將廟埕做一五方結界,以防外邪亂魔入侵,再來是作和瘟科儀中的「關祝五雷神燈」儀式,其作用為以祝燈功德,五行順遂,以祈地方平安、人物康阜;三做請神和瘟科儀,唸經懺獻禮儀,以求魍魎潛行、四時無災。

若和瘟對於較頑劣的瘟煞疫鬼無所作用時,則必須再做一場押煞的武場,就是在廣場擺設兩張長凳,凳椅下置一火爐,爐上放著鐵鍋,長凳上放著畫八卦的米篩,旁邊放著一桶水,長凳前放著火爐,火爐上放油鍋等物,道長們各執五方押煞旗、草蓆、鍋蓋、掃帚,及法器如劍、牛角等,舞動著道教科法的專業動作,來押逐不淨之物,將各方界的煞神疫鬼一一押上法船,以達舉行平安祭典的最終目的。


宴王


自從代天巡狩王駕駐蹕東津巡視,早晚祀王皆以素筵為主,在恭送千歲爺回駕的前夜,在代天府內大設宴席,大總理主祭,副總理陪祭,各內外總理、參事、助理與祭,代表全鎮士農工商,感謝眾千歲八天的辛勞。

王府內擺置了一百零八盤的「滿漢全席」,前案設席謂之「西階席」,所排之供品乃平日祀王之祭品,前案設「東階席」,所置之菜餚上至宮廷佳餚、下至民間小酌,全豬全羊、茗酒清茶、紅龜金帛,一一齊備,燭火高照,沉香裊繞,整個儀式在莊嚴古樂演奏下進行,內司們將一道道菜餚轉遞大總理,呈請眾千歲享用盛筵,以表全鎮崇聖之意,素宴後恭讀祝文,文中再度感謝千歲爺為地方消災解厄、賜福降祥。

祝文恭讀完畢,在進行東階宴儀式,進五湖、獻四海,三進爵、獻封官(肝),此時王府內的氣氛,如誌文所書「執事儼格,跪進酒食」,莊嚴又隆重,令人不敢大聲喘息,當進獻禮儀完畢,再由各角頭副總理、內外總理、參事參拜叩首,再則是祭典委員會,內司為最後,眾人向代天巡狩王駕做最後叩首拜別,心中感謝千歲爺為地方帶來祥和平安。

之後內司帶領大總理與各級總理、參事、助理至代天府外,將金帛與祝文當著蒼天望燎化吉,繞行三圈,眾人再回王府內簡單行禮,宴王儀式終於完成,王府內之宴席開始撤宴,眾人稍作休息,午夜兩點準時恭送王駕。


送王


當宴王儀式完成,眾人稍做休息,迎王祭典的第八天凌晨二點多,各級總理恭請千歲爺上轎,準備至鎮海里海邊送王,王船兩側掛著代天巡狩燈、班頭燈、三十六省份燈、更燈,掛於旗竿上的帥旗、帥燈,亦降下攜至王船上,一切準備就緒,炮聲三響,大隊人馬出發,王船、神轎及前來相送的信徒,使寬敞的街道頓覺十分擁擠,此時送王地點鎮海里海邊已經人滿為患。

王船到達被推定位後,七角頭轎班及東隆宮人員與信眾,開始將一袋袋的金紙,搬來將王船固定,米包、豆包、天庫、替身、手稟、刑具架一包包,一袋袋的將王船推成矗立的雄姿,立中桅、前桅、後桅、掛帆、昇帥燈,頭籤來回的巡視王船是否傾斜,方向是否正確,當大致上已完成,則恭請王駕、中軍府上王船,以往大千歲會採乩向民眾致謝和道別,道長帶領大總理與各級總理,於船頭再向千歲爺焚香告別,道長帶大總理用鋤頭劃一條凹陷直通外海,代表水路已開,時辰一到收錨鳴炮,而火勢在沉香粉、金紙的助燃下,轉化成熊熊烈火將王船包圍,而「無形」的王船已順風啟航,航向遙遠的天庭繳旨。

王駕離境後,各寺廟、角頭皆偃旗息鼓,各自離去,除了人的交談聲,鑼鼓八音不再響起,人人帶著疲累的倦容離去。舊例規定,王駕離去七天中,鎮內不得有鐘鼓聲、戲曲聲、鞭炮聲、免得千歲爺誤以地方信眾再度歡迎回駕,但主要的是防止瘟神疫鬼尋跡而回;而今因七天時間過長,恐會影響漁民生計(因送王之後,必須禁海捕漁七天,以避免漁船和無形的王船相撞),而改為三天。

雖然王駕已離去多日,但鎮民尚沈醉在祭典的熱鬧氣氛中,所言事物皆是祭典的點滴,對迎王的種種事物回味無窮,而耳中的鑼鼓聲彷彿尚未停息,東港的迎王平安祭典雖是民間迎神賽會的一種,但在其內涵中,呈現了傳承、認宗、敬神、尊道的民風,此祭典文化亦是由角頭、寺廟、居民所凝聚而成,經百年的演變,而成為東港迎王的自我文化,今年亦逢己丑正科,歡迎各位撥駕蒞臨東港看熱鬧,共同體會東港漁村風俗文化,東港東隆宮三年一科東港迎王祭典,歡迎各地鄉親信眾前來熱情參與。

以上節錄自東隆宮網站





0 回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