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音三太子蒞校演講與舞蹈示範教學

課程大綱介紹

各位許修本課程的同學,茲將本學期授課大綱簡表放上來給大家參考,讓大家更有方向感,有任何問題,請記得上課時要舉手問,不要害羞,下了課也可以到網站上面來問我喔~~

第一週:課程內容與評量方式介紹
第二週:台灣神淹腳目專題1:台灣人多神信仰文化之形成與發展
第三週:台灣神淹腳目專題2:台灣神祇的種類介紹
第四週:台灣神淹腳目專題3:溫柔的海神---媽祖信仰文化
第五週:台灣神淹腳目專題4:漂流的王船---王爺與瘟神的關係
第六週:台灣音樂思想起1:1895~1945年代的傳統與新變
第七週:台灣音樂思想起2:1946~1980年代的混血與轉型
第八週:台灣音樂思想起3:1981~現在--台語歌的新風貌
第九週:期中考試
第十週:台灣音樂思想起專題演講:簡上仁教授專題演講---台灣民謠音樂文化之特色
第十一週:台灣俗語專題1:青春少年時---戀愛、結婚、娶妻生子
第十二週:台灣俗語專題2:行踏社會路---行業、賺錢、人際關係
第十三週:台灣俗語專題3:美醜沒得比---長相、年紀、命運好壞
第十四週:台灣俗語專題演講:簡榮聰教授專題演講:台灣漢人新年習俗--探索台灣新年歌
第十五週:台灣布袋戲專題:布袋戲的源流與發展--校外參訪:雲林縣霹靂布袋戲攝影棚
第十六週:台灣陣頭文化專題:電音三太子的發展---游忠斌老師演講及示範
第十七週:期末分組報告
第十八週:期末分組報告

請大家記得每週都要上來下載最新講義喔!!



2009-12-14

台灣民俗與文化精粹選輯:什麼是「乞龜」?

自古以來龜即被視為祥瑞、長壽、靈異的象徵。按《禮記.禮運》之載:「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其中麟、鳳、龍均屬圖騰,唯有龜實際存在。龜乃長壽的象徵,《抱朴子》言:「有生有死,而龜長存焉。」龜齡長壽也成為民間崇拜的對象。上古時期社稷大事輒以神龜卜吉凶,《洛書》曰:「靈龜者黝文五色神靈之精也,能見存亡明於吉凶。」《洪範.五行》曰:「龜之言久也,千歲而靈此禽獸而知吉凶者也。」《淮南子》:「必問吉凶於龜者,以其歷久歲矣。」龜以其長壽故成為占卜的犧牲。
台灣的龜卜文化仍保留在相術之中,相士每以龜殼盛銅錢卜卦,但民間俗信龜主要代表長壽,因此在民間祭典和生命禮俗中,經常以龜圖像或祭品表示祈求延年益壽,其中「乞龜」活動是台灣民間最普遍的祭龜風俗。

乞龜所使用的龜是以祭品製成,並非真龜。其製成材料種類繁多、造型繁複。一般常見的有麵龜、風聘龜、紅龜粿、米糕龜、麵線龜、米包龜、橘子龜、沙其馬龜、黃金龜、錢龜、米粉龜、花生糖龜、糖龜、米龜、餅龜、糖果龜等。龜的製造方式有以粿模印製(如麵龜、紅龜粿)、以模型灌製(如糖龜)、有堆砌成型(如米包龜、米粉龜)、有塑造而成(如米糕龜、麵線龜)等方式。製成龜狀後再加以裝飾,以求美觀。

乞龜活動多在元宵節或神誕日,乞龜的規矩是今年所乞得之龜,來年須加倍奉還,因此龜的體積將每年成倍數增大,數量會年年增多,成為繁殖力最強的祭品。體積大的龜往往重達數千斤,而目前台灣最大的祭龜已超過一萬二千斤。大龜通常是由信徒所組成的「龜會」集體乞得再予平分;小龜則由個人或家庭乞回。由於龜體成倍數增長,因此當歸體太大時,則由廟方收回,分製小龜再供信徒求乞。

乞龜的方式是由求乞者在神明面前祝禱,說明祈求目的、明年將歸還數量,再擲筊徵求神明同意,經過神明允許之後,則將香插在龜背以示「名龜有主」。神龜迎回家之後,必須在神案上祭拜,然後再分切食用。

民眾乞龜的目的大都在祈求平安、健康或財利。假如祈求之事如願以償,則須加倍奉還,供其他信徒繼續求乞。乞龜活動在共同信仰、祭品分享的基礎上綿延不斷,寺廟與乞龜信徒之間不須押金或契約,信仰成為彼此互信互重的見證。

由於宗教的約束力,乞龜者除非家中有喪事才能延期歸還,否則鮮有賴帳不還者。信仰的力量經常比法律契約更為具體有效,雖然沒有強制性,至今各個舉行乞龜活動的寺廟,還不曾發生數量減少或血本無歸的情況。

乞龜文化在台灣民間非常普遍,其中又以宜蘭、澎湖最為盛行。其中以高雄市苓雅區的意誠堂,最具規模和符合現代的生活乞龜模式。乞得神龜是否能保佑平安其實並不重要,而神與人之間藉由乞龜產生互動關係,信徒與信徒之間也經由祭品的傳遞過程共同分享福祉,在凡事契約化的工商社會中,乞龜民俗至少還留給人性自覺一個自由的空間。



一、什麼是「乞龜」?




「乞龜」是臺澎地區寺廟在元宵節舉行的祈福活動。廟方準備由糯米或麵粉製成的麵龜擺在廟前,元宵節當天由信徒擲筊乞回,乞得麵龜的人,明年元宵節要還給廟方一個更大的麵龜,於是麵龜每年愈做愈大。



乞龜時,先向神明祈求,並可「加心願」,視所求之事是否如願決定回敬的數量,若認為得到神明眷顧,可以加數倍奉還;不然可略加若干或以原數奉還。乞得之物攜返家中後,置於神案上燒香拜拜,再與家人分食或使用,取「食平安」之義。翌年未依約返還者,其姓名及積欠物將會公布在廟前,澎湖人以「龜上壁」嘲之。



乞龜活動在澎湖最盛行,1771年(乾隆36年)《澎湖紀略》記載:「元宵,各家先於十三夜起,門首掛燈,廳中張燈結彩;至十五日夜,各家俱備牲醴碗菜,供奉三界,闔家燕飲。鳴鑼擊鼓,極為熱鬧。間亦有裝扮故事,往別澳遊玩者。各廟中張燈,男女出遊,謂之看燈。廟中札有花卉人物,男婦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杯,求得花一枝或『亞公仔』一個,回家供奉。如果添丁,到明年元宵時,另做新鮮花卉、人物以酬謝焉。」



1893年(光緒19年)《澎湖廳志》也有大同小異的記載,但「亞公仔」改為「麵龜」一詞。近年來經濟環境改善,孩童對肪片龜、蛋糕等簡單食物不再有興趣,元宵節可供祈求的物品種類愈來愈多,因而有「黃金龜」、「金錢龜」、「米包龜」等等創新的「龜種」出現。



開臺澎湖天后宮於1989年首創使用小包裝10台斤的白米堆砌成巨龜,並在1995年達到創紀錄的7萬台斤。這些被善心人士乞得的平安米,配合賑濟貧戶的活動,使原本「乞龜」祈求自身及家人吉祥平安的利己行為,轉化成「社會救助」的利他義舉。







二、為什麼客家人也有這種習俗?



其實臺灣人的「紅龜粿」,客家人把它稱做「紅粄」、「龜粄」等。

紅粄採用的圖像有兩種,一種是龜狀、一種是桃形,都代表吉祥、長壽的意思。每年正月十五,一年內生男嬰的家庭,會特別做足足滿1斤的紅粄祭天公,以感謝上天賜男丁之福,又叫做「打新丁粄」、「打大粄」,是客家庄裡重要的活動,以臺中縣東勢鎮慶典活動最為盛大。



參考資料



台灣大百科-乞龜: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4473

0 回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