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進香」就是信徒追隨社區廟宇的主神前往祖廟、老廟上香(incense-offering),或歷史悠久的廟宇巡禮(pilgrimage)。而通常我們個人的進香又叫做「割香」。神明與神明之間則可稱刈火、乞火或掬火,因為進香是以信徒向神明燒香膜拜為主要目的,所以香火為不可或缺的物品。儀式較正式 出門前三天要先治天台三天凜告上蒼 還要有"香擔"裡面放進香爐外面貼神明開的符要用黑雨傘遮這不可見光 當天出門前還要拿五營旗及神明的旗子出去 出門前乩童要先調五營把五營軍帶出門 進廟前旗子要站第一帶領大家再來是三太子第二(若無三太子由主神)依序由大神到小神進廟 在一間廟要走前要先詢問神明看是否要離開了如果答應了一樣是旗子再來三太子依序出廟門 記得 神明出去後絕對不能回頭 回來時記的要犒軍乩童會再請五營軍歸位(如果有多天的進香活動時 在晚上你們要將神明放在那間廟時記的請乩童安五營) 另萬還要有鑼鼓陣等等的 。
2.「過爐」是指進香活動時,神明和隨行的部將下轎後,會從大門進入,並一一由香爐上方經過,神明入廟或返駕,都必須於天公爐上通過,此恭迎神像過爐的意義,除了有尊敬及吸收旺盛爐火之意,另外還表示虔誠清靜,吸取祖廟香火靈氣,強化神威的意義。民間深信神像經過香爐的火後,可增強其神力,所以一般進香或參香隊伍,在恭迎其神像進入宮內安座或恭迎其神像回鑾時,都必須進行過爐。
參考資料
台灣大百科-進香、過爐: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907
2009-12-14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回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