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冬日進補養身。
明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冬,終也,萬物收藏也。」說明冬有終止、藏匿的意思,立冬意味冬季來臨,萬物開始潛藏蟄伏,草木凋零,此時宜調養生息、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俗諺「立冬補冬」、「補冬補嘴坑(孔)」,昔日人們為了補充一年來的體力損耗及慰勞工作的辛苦,習慣在立冬日進補,不僅可以恢復元氣、補充營養,還可以增強體質,讓身體抵抗冬天嚴寒的天氣,是一種保健養生的方法。除在立冬日補冬外,民間亦常於冬至日補冬,
進補的方式及內容大致相同,已被廣義稱為「冬令進補」。
補冬所食用的補品,根據王詩琅《艋舺歲時記》:「入冬日,有的宰雞殺鴨燉八珍,有的買羊肉和烏棗燉食,貧戶則以福眼肉和糯米、糖炊米糕而食。俗謂此日食補品,於身體特別有益。」現今多以中藥材、肉類、米酒一同燉煮,稱為「燉補」,並衍生出琳琅滿目的藥膳補品,如羊肉爐、麻油雞、人蔘雞、薑母鴨、藥燉排骨、藥燉土虱、藥膳火鍋、燒酒蝦等。常用的中藥材有「八珍」(四物:當歸、地黃、川芎、芍藥,可補血;四君子: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可補氣),「十全」(八珍加黃耆、肉桂兩味)。雖然各家配方不同,但都不離溫補、芳香、甘甜的藥材,服用後能提振元氣,增加熱能,促進循環。
在過去物質缺乏的時代裡,補冬是相當重要的習俗。現代人生活條件提高,飲食不虞匱乏,營養可獲得充分的攝取,但補冬的觀念仍為大部分臺灣人重視和遵行。
※注意事項
補冬前應先了解個人體質的「寒熱」屬性,再選擇適當的藥材,以免適得其反,徒增身體負擔。而患有急性感染症,如感冒、喉嚨痛、發燒、皮膚病,不宜進補。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痛風等,則應避免食用動物內臟等高熱量、高脂肪食物。腸胃消化不良、胃脹氣、腸胃發炎的人,必須先將腸胃疾病治療好,才能進補。
這是我上網在「台灣大百科」找到的資料
貼上來給你參考看看喔~
參考資料
台灣大百科-補冬: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045
2009-12-14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回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