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音三太子蒞校演講與舞蹈示範教學

課程大綱介紹

各位許修本課程的同學,茲將本學期授課大綱簡表放上來給大家參考,讓大家更有方向感,有任何問題,請記得上課時要舉手問,不要害羞,下了課也可以到網站上面來問我喔~~

第一週:課程內容與評量方式介紹
第二週:台灣神淹腳目專題1:台灣人多神信仰文化之形成與發展
第三週:台灣神淹腳目專題2:台灣神祇的種類介紹
第四週:台灣神淹腳目專題3:溫柔的海神---媽祖信仰文化
第五週:台灣神淹腳目專題4:漂流的王船---王爺與瘟神的關係
第六週:台灣音樂思想起1:1895~1945年代的傳統與新變
第七週:台灣音樂思想起2:1946~1980年代的混血與轉型
第八週:台灣音樂思想起3:1981~現在--台語歌的新風貌
第九週:期中考試
第十週:台灣音樂思想起專題演講:簡上仁教授專題演講---台灣民謠音樂文化之特色
第十一週:台灣俗語專題1:青春少年時---戀愛、結婚、娶妻生子
第十二週:台灣俗語專題2:行踏社會路---行業、賺錢、人際關係
第十三週:台灣俗語專題3:美醜沒得比---長相、年紀、命運好壞
第十四週:台灣俗語專題演講:簡榮聰教授專題演講:台灣漢人新年習俗--探索台灣新年歌
第十五週:台灣布袋戲專題:布袋戲的源流與發展--校外參訪:雲林縣霹靂布袋戲攝影棚
第十六週:台灣陣頭文化專題:電音三太子的發展---游忠斌老師演講及示範
第十七週:期末分組報告
第十八週:期末分組報告

請大家記得每週都要上來下載最新講義喔!!



2009-12-18

期末報告注意事項~~強烈注意~~

0 回應
各位同學請注意
期末報告採取一人一組的方式上台報告
請自行挑選相關於台灣民俗文化的主題,訂立題目,製作成PPT檔案,內容必須包含圖片或影音檔,必須清楚明確的呈現主題,以及說明你所挑選主題值得討論的原因、價值,內容敘述不可有錯字或火星文,不允許上台念稿子式的報告,否則嚴重扣分,必須在2010年1月4日(一)之前將報告初稿檔案透過MSN傳給我預先檢視,用以檢視你們的報告內容是否夠份量上台,否則得重做,請務必記得,也請務必將我的MSN加入!
Read more

2009-12-14

台灣民俗與文化精粹選輯:端午節驅邪習俗

0 回應
台灣的端午節習俗


台 灣 地 處 亞 熱 帶 , 早 期 來 自 大 陸 的 移 民 多 無 法 適 應 這 裡 的 氣 候 , 死 於 瘴 癘 時 疫 者 , 時 有 所 聞 。 因 此 , 端 午 這 個 以 驅 疾 避 疫 為 基 本 精 神 的 節 日 , 便 顥 得 格 外 重 要 。


前 清 時 期 的 端 午 習 俗 , 可 以 王 瑛 曾 的 《 重 修 鳳 山 縣 誌 》 ( 十 七 六 四 年 ) 卷 三 附 錄 中 的 記 述 為 代 表 : 五 月 五 日 清 晨 , 燃 稻 梗 一 束 , 向 室 隅 薰 之 , 用 楮 錢 送 於 路 旁 , 名 日 送 蚊 。 門 楣 懸 蒲 艾 兼 插 禾 稗 , 謂 可 避 蚊 蚋 ; 榕 一 枝 , 謂 老 而 彌 健 。 彼 此 以 西 瓜 、 角 黍 相 饋 遺 。 好 事 者 於 海 口 淺 處 , 用 錢 或 布 為 標 , 三 皮 漁 般 爭 相 奪 取 , 勝 者 鳴 鑼 喝 采 , 號 日 鬥 龍 舟 。 午 為 小 兒 女 結 五 采 縷 , 男 繫 左 腕 , 女 繫 右 腕 , 名 日 神 鍊 。


民 間 另 有 一 種 說 法 , 認 為 插 艾 、 榕 能 使 身 體 強 健 。 俗 話 說 「 插 榕 較 勇 龍 , 插 艾 較 勇 健 」 。 私 塾 裡 的 學 生 , 照 例 要 在 端 什 節 送 紅 包 給 先 生 作 謝 禮 , 先 生 則 以 一 把 扇 子 作 為 回 禮 。


鈴 木 清 一 郎 的 《 台 灣 舊 慣 冠 婚 葬 祭 年 中 行 事 》 ( 一 九 三 四 年 ) 記 載 , 喪 期 中 的 家 庭 , 端 午 節 不 包 粽 子 , 而 是 由 親 友 贈 送 , 稱 之 為 「 送 節 」 。 喪 家 則 以 糖 做 為 回 禮 。 而 農 家 把 稱 為 「 福 金 」 的 金 紙 來 在 竹 竿 上 , 插 在 間 , 據 說 可 以 防 害 而 獲 豐 收 。 有 些 地 方 在 端 午 節 有 作 「 鹹 茶 」 的 習 俗 , 就 是 用 鹽 來 醃 紫 蘇 葉 和 蕃 石 榴 葉 , 據 說 可 以 當 藥 茶 , 清 除 一 切 毒 氣 。


日 治 時 代 的 屏 東 縣 佳 冬 鄉 , 還 有 在 端 午 節 這 天 打 石 戰 的 習 俗 。 石 戰 在 佳 冬 地 區 已 流 傳 了 數 百 年 , 每 年 到 了 端 午 節 前 幾 天 , 眾 人 紛 紛 拳 擦 掌 , 準 備 打 場 硬 仗 。 石 戰 以 村 落 為 單 位 , 組 織 一 如 軍 隊 , 並 設 有 參 謀 長 等 職 位 。 組 織 一 如 軍 隊 , 並 設 有 參 謀 長 等 職 位 。 男 人 在 「 前 線 」 擲 石 作 戰 。 婦 女 則 在 後 方 負 責 運 送 石 頭 。 單 況 淚 烈 時 , 動 輒 造 成 傷 亡 。 戰 勝 的 一 方 可 至 戰 敗 的 村 子 大 肆 吃 喝 一 番 。 戰 敗 的 村 民 則 落 荒 而 逃 。 若 不 幸 被 對 方 俘 虜 了 , 會 被 強 迫 脫 褲 處 罰 , 當 眾 羞 辱 一 番 。 這 項 奇 特 的 習 俗 , 據 說 可 保 一 整 年 好 運 , 所 以 佳 冬 人 樂 此 不 疲 。 但 是 因 為 石 戰 常造 成 嚴 重 的 傷 亡 , 再 加 上 地 方 政 府 一 再 的 禁 止 , 遂 在 日 治 末 期 逐 漸 式 微 。


端 午 節 , 家 家 戶 戶 還 有 打 「 午 時 水 」 的 風 俗 。 午 時 水 指 的 就 是 端 午 節 中 午 打 上 的 井 水 。 據 說 午 時 水 用 來 泡 茶 釀 酒 特 別 香 醇 , 生 飲 甚 至 具 有 治 病 的 奇 效 。 有 諺 語 道 : 「 午 時 洗 目 睭 ( 眼 睛 ) , 明 到 若 烏 鶖 」 , 又 說 「 午 時 水 飲 一 嘴 , 較 好 補 藥 吃 三 年 」 。 最 富 傳 奇 色 彩 的 午 時 水 , 則 來 自 大 甲 鎮 砧 山 上 的 劍 井 。



傳 說 井 是 當 年 鄭 成 功 插 劍 禱 泉 的 地 點 , 而 自 又 相 傳 鎑 砧 山 盛 產 各 種 靈 藥 仙 草 , 於 是 劍 井 午 時 水 的 功 效 便 被 傳 說 得 神 奇 無 比 。 每 年 端 午 節 , 劍 井 旁 邊 爭 沒 午 時 水 的 人 總 是 擠 得 密 不 通 風 。 據 說 端 午 節 正 午 對 著 井 中 仔 細 觀 看 , 還 可 以 看 見 鄭 成 功 的 那 把 影 。 而 看 見 劍 影 的 人 , 這 一 年 一 定 無 災 厄 。


划 龍 舟 , 台 灣 稱 為 「 扒 龍 船 」 。 據 《 民 俗 台 灣 》 一 卷 六 號 上 記 載 , 日 據 時 代 士 林 的 端 午 龍 舟 的 習 俗 如 下 : 自 五 月 初 一 起 , 就 先 到 水 邊 「 迎 水 神 」 。 初 五 正 午 , 即 敲 響 鑼 鼓 , 扛 起 龍 舟 到 河 岸 , 沿途 都 有 居 民 燒 香 禮 拜 。 俗 語 說 : 「 五 月 五 。 龍 船 鼓 , 滿 街 路 」 。 表 示 歡 迎 , 稱 為 「 接 龍 船 」 。 賽 過 龍 , 還 要 於 初 十 「 , 送 水 神 」 , 並 舉 行 「 謝 江 」 的 儀 式 。


在 節 日 食 俗 方 面 , 台 灣 俗 傳 端 午 吃 桃 、 茄 子 及 菜 豆 , 可 以 健 康 、 長 。 俗 話 說 : 「 食 茄 吃 到 會 搖 , 吃 豆 吃 到 老 老 」 。 台 式 的 粽 子 製 法 分 為 南 北 兩 種 。 北 部 作 法 是 米 漏 泡 於 水 中 , 瀝 乾 後 用 油 炒 香 , 並 君 入 五 香 粉 、 胡 椒 粉 、 醬 油 等 調 味 料 。 將 米 蒸 熟 後 再 用 竹 葉 包 裹 填 餡 , 再 一 次 使 人 味 。 也 有 人 宜 接 用 油 將 米 粒 炒 至 半 熟 ,

包 裹 真 餡 後 蒸 食 。 南 部 的 作 法 是 用 純 白 糯 米 漏 泡 後 加 肉 餡 , 以 綠 竹 葉 包 裹 , 水 煮 至 熟 透 。 因 為 製 作 方 式 有 別 , 所 以 南 北 兩 地 的 粽 子 也 風 味 各 異 。 北 部 的 粽 子 有 濃 郁 的 五 香 胡 椒 味 , 南 部 的 肉 粽 則 帶 有 淡 淡 的 竹 葉 清 春 , 各 特 色 。 料 的 內 容 則
Read more

台灣民俗與文化精粹選輯:燒王船

0 回應
三百多年居民在這片土地生活,隨著信仰與地文化的不同,也造就了多種不同的生活型態,不同的生活背景,也衍發不同的地方民俗特色出來。像沿海一帶的燒王船習俗、新港的大甲媽祖繞境等等都是極具意義與特色的民俗活動




1.大甲媽祖到新港

  嘉義的民俗活動很多,其中聞名全省的就要算是大甲媽祖到新港交香繞境的活動了,新港,是個媽祖信仰興盛的地方,因為媽祖的神威顯赫,所以吸引著無數的信徒,從全省各地前來參香,祈求媽祖娘娘的庇祐,每年的正月一到就開始進入進香期,人家說三月瘋媽祖,因為三月一到,可以說是進入媽祖進香潮的高峰期,這時候新港街面無時無刻都可以看到進香客的蹤影,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可以說是全省各地的信徒同時湧進新港,新港這個純樸小鎮也因此忙碌了起來,尤其每年大甲媽祖到新港交香遶境的活動,每年的這個時候新港街內可以說是萬人空巷,而新港人不矯揉造作的盛情,也讓所有來到這裡的信徒感動不已,據說大甲媽祖新港交香的歷史,遠從笨港天后宮的年代就開始了,只不過年代已久,又沒有史實記載,根本無從考據,相當可惜,不過在民國77年恢復兩地的交香繞境活動之後,就有參加繞境的老一輩信徒,指出民國17年是兩地最後一次正式交香,後來就因故中斷而轉往北港朝天宮進香了,不過到了民國77年3月8日大甲鎮瀾宮與新港奉天宮再度恢復以往的交香繞境活動,自此之後大甲媽祖到新港繞境活動也正式在新港寫下始頁,每年大甲鎮瀾宮媽祖到新港奉天宮來回共計280公里,行程八天七夜,參加人數多達十萬人的媽祖信徒,這個龐大的進香隊伍以徒步的方式來到新港,齊聚新港奉天宮廣場舉行媽祖祝壽大典,場面浩大,可以說是世界知名的宗教活動之一。



2.燒王船

  一般在王爺信仰興盛的地區或多或少就有燒王船的習俗,王船就是王爺船,是瘟神信仰中重要的一環,為什麼會說燒王船是瘟神信仰中重要的一環呢? 在早期燒王船一般認為是一種送瘟儀式,有著趕走瘟疫的涵義,為民眾帶來平安,所以這種民俗就普遍盛行於王爺廟宇稠密的地區,像嘉義西南沿海也就是東石、布袋一帶,就是如此。 現今全省各地的燒王船習俗,隨著其流域系統的不同,也有不同的風貌呈現,像布袋就是屬於八掌溪流域系統,這一系統大多是依附在不定期的王醮裡來舉行,也就說有建醮的時候才會舉行燒王船。 而東石鄉境內燒王船的濱海村庄,是屬於朴子溪流域系統,他們都是每年定期舉行,像網寮、塭港都是在每年農曆四月中旬或下旬舉行,而型厝、副瀨就在冬季也就是在農曆的十月左右來舉行,以單一村庄為主,最特別的是這裡的王船體型小,而且採扛船方式送王爺呢! 燒王船是一般醮儀或是王爺祭中的壓軸好戲,燒王船的儀式大多從點貨入艙開始,依照王船艙口簿一一點貨上船,一切準備就緒之後,時辰一到王船就啟程,在信徒的護送以及個陣頭的開路下到達目的地,放妥王船之後,民眾所供奉的金紙就陸陸續續放上船,或者堆放在王船的四周,一堆又一堆,因為一般民眾認為火勢越旺,王爺就越高興,庄頭會更發,家家戶戶也更平安,所以每次燒王船的金銀紙錢,就多得好像要把王船淹沒了一樣,時間一到,點火送駕,代天巡狩搭坐著華麗的王船,載著信徒的祈求與祝福航向天祭,在熊熊的大火中,整個燒王船的儀式就此落幕。



3.衝水路:

  在布袋鎮的新塭嘉應廟,每年一到農曆3月27日這一天,新塭嘉應廟的眾善信,就會來到位在台17線旁的王爺堀,來進行一場全省獨一無二的衝水路迎客王的儀式,這個儀式的起源已經很久了,根據傳說每年到了這一天,俗稱客王的代天巡狩,就會順著潮流,來到新塭人心目中最神聖的地方~王爺堀,王爺堀稱為王船碼頭,是新塭人迎王爺以及送王爺一個神聖的地方,據說每年都有13位遊海的代天巡狩跟7位遊山的代天巡狩來到這裡,接受所有的信徒盛情的招待,每年新塭嘉應廟內的尹府王爺以及所有的信徒,也都親自來到這裡來迎接這些遠道而來的貴客,當他們全部到達船碼頭的時候,在溪畔迎接的神轎就會一一衝入王爺堀中迎接,所以人們就稱這項儀式為衝水路,每年到了這一天,新塭嘉應廟的廟埕就熱鬧滾滾,信徒扛著坐著尹府王爺的大輪轎,在廟埕上不停的晃動,在尹府王爺駕臨之後,就由祂來為客王的金身進行開光的儀式,在整個開光儀式當中,也得特別注意不乾淨的人,千萬不能碰觸到神像或神轎、神器,在民俗的觀點上這都是褻瀆神明的行為,在開光儀式進行完成後,神轎、陣頭、信徒就從廟前浩浩蕩蕩的出發了,到達王船碼頭之後,參加的神轎、陣頭就先在岸上暖身,等待這二十位奉有御旨的代天巡狩到達之後,這些神轎、陣頭就一一下水去迎接,場面十分驚險刺激,等待這二十位代天巡狩都被迎接上岸之後,整個衝水路的儀式就算完成,而這20位代天巡狩就隨著迎接的陣頭隊伍,回到新塭嘉應廟內接受眾善信的朝拜。



送王燒王船

送王前一天會有遷船的儀式,王船將會完全呈現在東隆宮的廟埕,圖的背景為東隆宮,王船在右側,船的左側即是船桅、船帆及一些添載物。



東港東隆宮溫府千歲。

送王前的添載,添載即在王船上放置大千歲在行程中所需要的所有物品,添載物種類繁多,舉凡食、衣、住、行、育、樂皆有,且要遵守船艙簿的記載來添載,不可任意增減。



請王令上王船。

燃金送王。

「偃旗息鼓」:在王船開始燒的同時,東隆宮祭典科的人員會廣播要求轎班將涼傘收起來,帽子、腰帶等皆要解下,尤其不可再敲鑼打鼓、大聲喧嘩,其道理在於王船上已載滿數天來遶境時所收服的邪怪,傳說在王船出發後若尚有聲響,則船上已被收服的不祥之物將會循著人跡而還,因此東港本地平安祭典的最後一個步驟:燒王船,是在『偃旗息鼓』之中落幕的。



自古以來,華南地區就是一個高溫多熱、鼠疫、霍亂、傷寒、瘧疾叢生的地方。時常發生瘟疫,面對突來的災害,一向以草木之富的中國人卻束手無策,以為瘟疫的流行就是瘟神疫鬼的作祟。在這種狀況下,尚鬼祁巫就成為治病的唯一方法。但是瘟神總是瘟神,誰也沒有辦法確定神麼時候他會發起脾氣,傳說之中,疫鬼的巢是在海中飄渺的海島。聰明的中國人終於想出一套美麗的神話,熱情款待之後,編造紙船送祂出海,希望祂們回到自己的老巢不再回來。



明朝有這樣記載:『 幸而病癒,又使巫作法,以紙糊船,送之水際,此船以夜出,戶人皆閉戶避之。』



但是,居民非常懼怕王船,傳說王船若不幸靠岸,不僅不能逃避,還得撿拾起並為它 建廟或做醮普渡,否則舉莊遭殃。並且祭祀不可以太寒酸,不然惹祂們生氣。王船飄著的地方,對當地居民而言,當然是一種凶兆,但總有因祭祀而人丁興旺的。慢慢地,王船就退去恐怖的色彩,最後變成一個吉祥的神器。



所以,「燒王船」祭典盛行於台灣西南沿海,一直是台灣地區最著名且最重要的廟會活動之一,它的原始意義是送瘟出海,如今雖已演變成祈安降福的活動,但仍存有濃厚的瘟神色彩,使得「王船祭」至今籠罩著神秘、嚴肅的氣氛。



習俗:



東港王船



建於清乾隆年間的東隆宮,廟宇雄偉,內祀溫府王爺,是東港宗教信仰重地,每三年舉行一次的「王船祭」,聞名全台,每每吸引大批人潮到此觀禮。王船祭醮為期一星期左右,除了有大型廟會活動外,最後一天的燒王船儀式是整個祭典的高潮,是屏東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5090902211
Read more

台灣民俗與文化精粹選輯:媽祖繞境的宗旨

0 回應
台灣媽祖繞境的科儀起源於台南,信仰中心係台灣祀典台南大天后宮,由於台灣府城是清代最早開放的港口,也是台灣政治、經濟、文化的重鎮,主持大天后宮廟務的三郊集團,以航運貿易主控經濟活動,串連台灣島內各港埠,並藉媽祖信仰的分香,維繫各地郊商社團的情誼,以致大天后宮的香火隨著經濟圈的發展而建構出廣大的媽祖信仰圈。因此,每逢媽祖聖誕,各地分香的廟宇及社團就到台南大天后宮來進香,形成媽祖繞境的活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北港媽祖到台南繞境的活動,據考證起源於嘉慶年間,至道光年間已成台灣最重要的民間信仰活動。依據臺灣兵備道徐宗幹記載:「壬子(咸豐元年,一八五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為天后神誕,前期,臺人循舊俗,迎嘉邑北港廟中神像至郡城廟供奉,並巡歷城廓內外而回。焚香迎送者,日千萬計。」依舊俗,北港媽祖每年三月十四日必起駕至府城,沿途經朴子、鹽水、新營、下營、善化、永康等地媽祖廟,至三月十七、十八日由台南各廟出轎陪同巡行府城各境,十九日再循原路回北港廟,共歷八天七夜,護送者蜂擁,達數十萬人,這是清代至日治初期台灣最大的媽祖繞境科儀。惜大正四年(一九一五)因故中斷,台南各廟乃集資雕刻「鎮南媽」神像,並舉辦迎媽祖活動,此時媽祖繞境改由大天后宮主辦,並展現出新的風貌,盛極一時,此時由各商團製作五光十色藝閣、旗幟、陣頭,炫煌於道,俗諺有云「台南迎媽祖,無旗不有」,其規模之盛,聞名全台,各地從而效之。








北港媽祖繞境







北港朝天宮創建於康熙33年(西元1694年),由樹璧和尚從湄洲朝天閣奉媽祖像到笨港(即今北港),結果被當地居民留住,因而建廟供奉,後來演變為現今的朝天宮,現為二級古蹟。殿內供奉的媽祖像有三十多尊,全台許多媽祖廟都是由朝天宮分靈出去的。







「北港媽祖繞境」又名「北港迎媽祖」,在日治時期(西元1895~1945年),號稱全台二大祭典之一(另外一個為台北大稻埕迎城隍)。以笨港溪為分界,分為南街與北街,19日上午「南巡」遊行南街一帶,20日早上則「北巡」繞行新街地區;每天下午和夜間繞行北港鎮內的各個街巷。繞境隊伍規模十分龐大,有陣頭、藝閣、花車和成千上萬的隨香隊伍,行列長達四、五公里;其中藝閣數量之多堪稱全台之冠。







北港媽祖繞境最主要的特色在於「炸轎」,又名「吃炮」,為全台三項以「鞭炮」聞名的活動之一(其二為炸寒單爺,寒單爺是位武財神。

和鹽水蜂炮)。當繞境的神轎出現,兩旁的商家住戶便會將堆積如山的鞭炮放在轎底點燃,頓時炮聲隆隆,火光四射,這是信徒作為歡迎的重要儀式。







大甲媽祖遶境







大甲鎮瀾宮建於清雍正8年(西元1730年),當時是由福建省莆田市湄洲人氏林永興,為求海事順利而自湄洲媽祖廟奉請來台;來台後香火鼎盛,於是在雍正10年(西元1732年)興建小祠。到了乾隆35年(西元1770年)時,改建為「天后宮」。乾隆52年時(西元1786年)將廟宇重建,由大甲「分司誠夫」宗覲庭及同鄉信徒等獻地重建,並同時正式定名為「鎮瀾宮」。民國77年(西元1988年)以前,鎮瀾宮出巡進香活動都是前往北港「朝天宮」,後經鎮瀾宮董監事會決定,即年起改往嘉義新港「奉天宮」,活動名稱由舊稱的「北港進香」,改為「繞境進香」。







繞境的領域貫穿中部沿海四個縣,十五個鄉鎮,六十多座廟宇,全程約二、三百公里,分八天七夜,以徒步完成。在大甲媽祖進香遶境過程中,以「起駕」、「坐殿」、「祝壽」、「割火」、「插香」、「回鑾繞境」、「添火」等七項重點儀式掀起高潮,構成進香活動的「七部曲」。







「起駕」當天下午,誦經團舉行誦經、淨轎儀式後,將進香媽祖、千里眼、順風耳等先後請入轎內,大轎班人員於神轎四周護轎,哨角隊不斷吹起低沉莊嚴的號角聲,吉時一到,媽祖便起駕出發。







媽祖聖駕於第三天下午進入新港鄉,繡旗隊、三十六執事隊、哨角隊等,排列在奉天宮廟門前兩側,神轎於廟前依禮踏「大小禮」後,即快速衝入廟內駐駕「坐殿」。翌日清晨五時起,舉行傳統的祈福及「祝壽」典禮,儀式結束後,信徒爭相拔豬毛或用刀割取豬耳朵。







第四天晚上深夜舉行回駕典禮,傳統稱為「割火」,目前鎮瀾宮改稱為「交香」,由法師從奉天宮的香爐中,連續杓三次香火放入鎮瀾宮的小火爐內,然後放回香擔的小木箱,由法師貼上封條,完成「交香」儀式。







「插香」則是在大甲媽祖回鑾途中,媽祖神轎內備有小香爐,搶香者可依頭香、貳香、三香、贊香等順序,插香並膜拜祈願,又稱為「接香」。最後一天返抵大甲鎮後,隨即展開鎮內「回鑾遶境」,各地信徒如潮水般湧進市區,各陣頭及藝閣等綿延數公里,鑼鼓喧天,炮竹聲震耳欲聾。晚上舉行最後的「添火」儀式時,廟門深鎖,禁止閒雜人等進入,由誦經團主持人用長杓將香擔內的香火,添入宮內的各香爐中,完成此次的進香任務。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8122303324
Read more

台灣民俗與文化精粹選輯:什麼是炸寒單

0 回應
首先「邯鄲爺」和「寒單爺」一個是古字一個是現代用字的不同,實際上皆是一樣的,稱呼為:玄壇趙元帥、趙玄壇、玄壇爺、銀主公主等。而寒單爺的傳說有許多不同的版本……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成書的<搜神記>和<真誥>等,都有趙公明的神跡,但只是司土下冢中事,或是瘟神。元明之間,趙公明的神跡才有完整的記載。


--------------------------------------------------------------------------------

傳說之一: 傳說之一: 傳說之一:趙公元帥姓趙名朗或玄朗,字公明,終南山人。原是日精之一。古時天有九日,九日被后羿射下以後,變化為九鳥,墜落於青城山,變成九鬼王。八鬼行病害人,但是趙玄朗卻獨化為人,避隱蜀中,精修至道。張陵在青城山煉丹時,收趙玄朗護衛丹室。天師丹成,分丹餌之,遂能變化無方。趙玄朗食丹以後,其形酷似天師。天師遂命其永鎮玄壇,故號玄壇元帥。<三教搜神大全>稱其能“驅雷役電,喚雨呼風,除瘟剪瘧,保病禳災”,“至如訟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釋,公平買賣求財,公能使之獲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對神禱,無不如意”。明代小說<封神演義>有姜子牙封神一節,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乙龍虎玄壇真君,率領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和利市仙官等,統管人世間一切金銀財寶。 (資料來源:中華傳奇-五路財神) (http://www.greatchinese.com/gods/zhaogongming,htm)

--------------------------------------------------------------------------------

傳說之二: 傳說之二: 傳說之二:傳說寒單爺是趙公明,又名趙玄壇,是商、周昤代魯國山東終南山人氏,因為善於理財而非常富有,所以人民奉他為武財神。原居峨嵋山羅浮洞鍊氣士,黑面濃鬚,騎黑虎,一手執銀鞭,一手持元寶,全副戎裝,隨身帶著百發中的定海珠和縛龍繩法寶,自古世居山內精修道術,在封神演義中為商朝勇將,商周交戰時,銜命助殷商之力,後歿於姜子牙法術。功成圓滿後,成為職司禳災保安、買賣生財之神,御位中路財神(為正財神)為財神界之主宰;因又受玉皇大帝敕封為三十六天官之首,命他率領四位部屬迎祥納福(為偏財神),統管凡間之福禍,故合稱「五路財神」職司掌管天下四方財庫,其四位部屬名為「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所以寒單爺又稱為「武財神」,而這位武財神據說非常怕冷,所以人們在每次出巡時都會大量的燃放鞭炮來替財神爺驅寒以求能留住財神爺得到財神爺的眷顧,保佑今年能發大財。另一方面人們更相信他為商朝武將,不懼水火,所以在出巡時不論是肉身寒單或抬轎的轎夫,都是不怕四面擲來的鞭炮。 (資料來源:中華傳奇-五路財神) (http://www.greatchinese.com/gods/zhaogongming,htm)

--------------------------------------------------------------------------------

傳說之三: 傳說之三: 傳說之三:另一項說法是寒單爺是所謂的「流氓神」,此人身前是鄉野的大壞人專門欺壓鄉民、魚肉鄉民,但有一天得到仙人的感化指點,於是大徹大悟、痛改前非站上軟轎要鄉民們用鞭炮炸他,直到死去為止,鄉民們感念此人便尊為「寒單爺」。雖然說法有所不同但卻是今日大家所見的「炮炸寒單爺」的由來。

--------------------------------------------------------------------------------

傳說之四: 傳說之四: 傳說之四:根據李建智先生的說法,寒單爺約在五十多年前由一位西部的信徒所帶來。在台東市的康樂橋下的養鴨人家,所以寒單爺也跟著落籍於此,後來,有一次颱風來襲,溪水暴漲,供奉者看情況不妙,決定攜家帶眷離去避難,因此向寒單爺擲筊請示是否可移駕同行,結果並未得到允許,供奉者迫於無奈只得帶著家人自行離去避難。當颱風過境離去後,供奉者回到家中,發現家園已被大水沖走了,只有供奉寒單爺的屋子還完好留著。此神蹟的顯現也在鄉民間廣泛流傳,大家這時才知道有寒單爺這尊神明。後來養鴨人家欲回西部發展,經由綽號「大豬」的鄭藤請求,才將寒單爺留在台東,而供奉者在離去前,說明了寒單爺的由來,並交代每年元宵節(上元節)要請寒單爺出巡祈福,讓民眾炮炸參拜,於是『炮炸寒單爺』的活動,就在台東流傳下來。(田野筆記,84.12.17,86.2.24)

--------------------------------------------------------------------------------

  目前在台灣有供奉寒單爺的除了台東以外尚有花蓮的行德宮、玉里的金闕堂、台東寒單爺恆春分堂及苗栗竹南中港等地,但真有肉身寒單接受炮轟的僅只有台東而已,寒單爺出巡稱為「走佛」、「燒佛」,乘坐的是以藤製成的藤椅,一般稱為「椅轎」或「軟轎」,不同於一般神明出巡時所坐的神轎。元宵節神明繞境活動及炮炸寒單爺祈福活動在台東已有五十多年的歲月了,雖然在民國七十二年至七十七年間,當中一共有五年被警察機關明令禁止,但在鄉親父老及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終得以流傳至今成為全台獨特的民俗活動,也讓台東擠身進入與「北天燈、南烽炮、東寒單」齊名的民俗活動之一,今年更難得接受台北永和市公所及高雄市政府的邀請在2月3日及2月4日分別在兩地出巡給兩地的同胞們膜拜觀賞也讓全國同胞更能了解到什麼是『台東的寒單爺』,過去我們也曾到過屏東、台中等地,相信未來我們更有可能到全國的各地,也希望喜歡看、喜歡這份震撼力的朋友們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十六來台東共襄盛舉。 (以上部份資料來源:熱鬧慶元宵)



http://www.easytravel.com.tw/action/lantern/cannon.htm
Read more

台灣民俗與文化精粹選輯:七爺 八爺

1 回應
一、


謝將軍本名謝必安,粉臉白袍,身體瘦長,口吐舌頭,高約1丈4。

范將軍本名范無救,身材矮胖,面色黝黑,身高僅5尺。

兩人是一般常說的七爺八爺、大爺小爺,『身長』爺矮爺。



有一說,謝必安就是酬謝神明則必安的意思;范無救,就是犯法的人無救。范謝將軍為城隍駕前將領,職務為城隍爺身邊專司逮捕惡人,押解至陰司法庭的皂總和捕總,也有說是負責將人帶往陰間的使者,民間的七爺八爺幾乎都為配祀,並未有專門供奉的廟宇。





二、

范謝將軍由來有二,一說相傳謝、范二位將軍是唐代人,安史之亂時,張巡、許遠死守睢陽城,張巡派謝、范二將出城求援,謝必安身材高大腳程較快,首先遇敵受擒,被吊死城頭,范無救則藏於城門河畔,但也不慎溺水而死,後來睢陽城終於兵疲糧盡,而告失守,張巡、許遠死後被封為城隍爺,謝、范二人就成為他身旁的護衛將軍。



另一種說法是,謝、范二人為福建閩南人,少小結義,情同手足,有天二人相約出外,行到南台橋,忽見烏雲密布,驟雨將至,於是七爺回家取傘,八爺在橋下躲雨,不久,雷雨傾盆,山洪爆發,八爺不願失約離去,堅持等七爺回來,最後因身材矮小,不幸淹斃,而七爺趕回橋頭時為時已晚,發現八爺屍體後,七爺痛不欲生,投河自盡,但身材高大,河水不夠深,沒死成,於是最後上吊死在樹上,所以現在所見神像,七爺舌頭伸出口中,長約一尺。二人死後,閻羅王認為義氣可嘉,於是命令他們在城隍駕前為吏,專捕惡魔邪鬼。





三、

在台灣的家將系統中,亦有范謝將軍的存在,例如一般所謂的八家將是指:甘爺、柳爺、謝將軍、范將軍和春、夏、秋、冬(四季神),不管是八家將或者其它四人陣,六人陣,十人陣,前面的四大將軍是必備的重要角色,各司其職,范謝將軍在其中的職責是捉拿犯人,范將軍的造型是頭戴圓帽,黑臉白睛,手持羽扇與令牌,而謝將軍的臉譜則是臉上白底黑蝙蝠花紋,頭戴高帽,上書寫一見發財,手持羽扇與魚枷。

管任何廟會,七爺八爺的身影往往是最受矚目的,七爺白袍高帽,臉畫「白底黑蝙蝠」,手持魚枷;八爺黑衣圓帽,臉畫「黝黑白睛」,手握方牌,上書「善惡分明」。而七爺的沈穩和八爺的活潑,也往往令人映像深刻。




相傳七爺的名字叫范無救,八爺則叫謝必安,二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一同在衙門裡當差。有一天,當他們一同趕往鄰縣辦事途中,突然下起了雨,於是謝必安準備前往鄰近農家借傘請范無救則在橋下等待。誰知道等謝必安走後,溪水突然暴漲,范無救為了怕謝必安找不到他,為了信守約定,不肯離開,後來被洪水沖走了。 當謝必安帶著雨傘趕到後,發現好友已經被水淹死,非常傷心,便在樹下上吊自殺,死時口吐舌頭。上天知道了他們二人深厚的感情,便敕封他們為神將,在城隍爺旁負責捉拿壞人的工作。



也有人說,謝必安(七爺),就是酬謝神明則必安的意思,范無救(八爺),就是犯法的人無救之意。在台灣廟會的隊伍中,時常會看見一對高高矮矮的神像,踏著奇怪的步伐,搖搖擺擺地走著。矮的名就叫八爺,因為他的臉是黑赤色的,手上又拿著鐵鍊,所以又叫「赤爺」,而高的名叫七爺,因為臉色很白,舌頭很長,手上拿著出毛扇,而且又揹著雨傘,所以又叫白爺,因此也才有「黑白無常」的稱呼。傳說這兩個人是城隍爺的部下,專門負責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巡邏街道,並把壞人的靈魂捉到陰曹地府去,因此人人都很怕他們。



據說,七爺的心地很善良,就算有人得罪他也不會計較,所以又稱他為「謝必安」。據說他本來想要跳河,以死謝罪,但是由於他太高了,而且這時河水也慢慢地退了,因此七爺不得已,只好吊死於橋樑上,由於死時的七爺,身上背著雨傘, 舌頭吐的很長,因此他的形象,也就成為有著高高身材,和長長舌頭的模樣。

不過八爺的脾氣卻變得很暴躁,這是因為當時河水蓋過了八爺的頭,把他淹死了,而他死時,臉色因為掙扎,而成黑赤色,之所以變得性情暴躁,不肯原諒犯罪的人,可能是因為他情同手足的義弟,不守約定,因而感到十分憤怒。所以,萬一不小心得罪了他,不管怎樣向他賠罪,他都不會原諒的,因此又稱他為「范無救(咎)」。



每當廟會遊行時,七爺八爺身上懸掛一串「孤餅」(註1),婦女多會乞求回去給幼小的子女吃,據說吃了可使小孩平安長大。



(註1)也有人說是收涎餅(為小嬰兒收涎求平安)或鹹光餅





參考資料



台灣大百科-范謝將軍: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2010&Keyword=%E4%B8%83%E7%88%BA%E5%85%AB%E7%88%BA
Read more

台灣民俗與文化精粹選輯:有關”蜂炮”

0 回應
鹽水蜂炮是台灣元宵節時著名的地方民俗活動,地點在台南縣的鹽水鎮,所謂蜂炮是指許多沖天炮組成的大型發炮台,點燃時萬炮齊發,有如蜂群傾巢而出,故稱「蜂炮」。






曾經繁華一時的月津港,指的就是現今的鹽水鎮,「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道出清朝時期的台灣四大商港。因港成鎮的鹽水,八掌溪與急水溪分別自北與南兩方流經鹽水,透過八掌溪,原為內陸港的鹽水鎮,可經由布袋通往台灣海峽,貿易的興盛為鹽水帶來了一段風光歲月,也造就的不少知名的貿易商,當時稱往來於台灣海峽兩岸之間從事貿易的商人為「郊商」。也證明當時月津港畔繁華一時的景象。不過百年來的沿海陸化及河道淤積嚴重,港口機能不再,商船航道變成地區排水系統,月津港則成了鹽水鎮家庭廢水的集水塘。





鹽水鎮靠近海,多住以討海為生的漁民,來自中國福建沿海,蜂炮的活動可能起於清光緒11年,鹽水鎮上感染瘟疫流行,居民基於民間習俗,向當地的「關聖帝君」(關公)祈求平安,並依占卜結果,在元宵節晚上,請出廟中的周倉爺做開路,關聖帝君殿後,一路燃放炮竹,繞鎮一晚,後來遂演變為一個傳統,起初全鎮各村都在元宵節前後為時三天燃放炮竹,後來逐漸改為各村輪流放炮竹的形式。





今日的鹽水蜂炮已成為政府規劃的大型活動,並配合歷史和觀光將古時的街道復原,2006年台南縣政府就將鹽水鎮的三福路設成古炮街,串聯街上的商家用古法製作鞭炮,如竹捲炮、單

鹽水蜂炮由來






相傳於清光緒初年(西元1662年),台南鹽水鎮曾因瘟疫肆虐長達二十餘年,以致人煙稀少、農田荒蕪,倖存的居民乃於元宵時節,虔誠地以各式陣頭恭請關公 及眾神出巡繞境,沿途並施放大量的關公,關老爺(關羽),三國時代的英雄人物,被尊為戰神,又因為熟悉財務管理, 也成為商人的保護神。





煙火炮竹,助長聲勢以期消災解厄、驅除瘟疫。肆虐了二十餘年的瘟疫果真從此消失,之後,鹽水鎮即在每年元宵節時,舉行這種大放鞭炮的祭祀活動,漸漸演變成今日名聞遐邇的蜂炮盛會。





活動內容





台南縣鹽水鎮,在清初原為一河港,俗稱月港,鎮上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武廟,負責發起每年的蜂炮盛會。蜂炮活動是由全副武裝的神轎與轎夫從「武廟」出發,推著神轎小鎮的街道上遶巡穿梭。整個鹽水市街所見所聞皆是蜂炮,其中用以酬神的「炮城」最為壯觀。當神轎行到炮城前時,則由商家主人掀開蓋著炮城的紅布,隨即點燃蜂炮的引信,也點燃群眾的亢奮激昂的情緒;頃刻間萬劍齊發,五彩火花絢麗奪目、炮聲震耳欲聾。神轎在炮城前方不停晃動,接受蜂炮的衝擊洗禮,民眾或躲避在神轎後方;或隱身騎樓樑柱,眾人前胸貼後背地一起接受著蜂炮一波又一波的巨大威力,整個過程驚險連連、萬分刺激,也因此每年的鹽水蜂炮,總會湧入無法估計的人潮,特欲躬逢其盛。





http://edu.ocac.gov.tw/local/web/Trad/Content.aspx?Para=8&Class=2
Read more

台灣民俗與文化精粹選輯:嬰兒收涎的步驟

0 回應
小孩子生產後四個月要準備牲醴及紅桃、紅龜、酥餅向神佛、祖先供奉,娘家要送來頭尾和紅桃等賀禮,親朋好友,也可隨意送物,產婦以紅桃或酒宴為謝禮,也就是「做四月日」。






這天外婆家「送頭尾」給小孩子,裡面有一樣「涎垂」俗稱「頷垂」,是給嬰兒掛在胸前作為承涎之用,尤其是嬰兒到長牙時期最容易流口水,往往會流的胸前一片濕糊糊,因此就掛上涎垂,以維護胸前衣襟的乾爽。在這天還會有一個「收涎」的儀式。





收涎,意思是替嬰兒解決流口水的毛病,以便順利長大成人。方法是用酥餅12個或24個或48個,用紅線或黑線穿上,掛在嬰兒胸前,由母親抱著到親友家走動,請長輩將酥餅取開其一,在嬰兒口唇做抹狀,然後念吉祥話,如「收涎收乾乾,給你老母後胎生男葩。」或「收涎收離離,給你明年召小弟!」,也有人只說句「賢大漢」,祝福嬰兒容易長大。



參考資料



台灣大百科-收涎: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1511
Read more

台灣民俗與文化精粹選輯:關於結婚時新娘車的習俗~

0 回應
結婚禮車的各種習俗


1.車輛數的搭配:

在台灣的習俗中 ,一般車輛數多為三台、六台、十二台。三台也可以啦,目前台灣婚嫁習俗來說!一般迎娶車隊為六台車,當然也可用三台禮車通常第一台車為前導車;俗稱『放炮舅仔車』大部份媒人都是坐在車隊的第二台車,也就是新娘車;與新人坐同一台車!

但若是新人結婚是用鄉下傳統婚嫁禮俗,那麼;媒人就不一定是坐新娘車囉!傳統習俗中,媒人也有可能會單獨坐一台車:俗稱『媒人車』,『媒人車』是固定在迎娶車隊中的第二台車,而『新娘車』則是在『媒人車』之後:也就是第三台車!媒人會因為當地禮俗的不同,在迎娶過程中,所坐的位置也會有所不同的!但第三台車後的第四五六台車則是不拘於其他迎娶人員身份。

2.為何禮車車頂上要綁竹子,甘蔗竹子是一節一節的.代表貞節之意.就是表示女子出嫁後要信守貞節,甘蔗則〈連根帶葉〉係代表「透腳青」,表示全家福氣健康的意思。
禮車上方懸綁一根由根至葉的竹子,表示「有頭有尾」。芋頭,甘庶,其實只有一個意思,就是開枝散葉,早生貴子"。

3.為何結婚禮車旁邊要綁豬肉

有2種解釋:

1.古時候傳說...周公大戰桃花女的時候.周公要娶妻.桃花女化身為白老虎.要把新娘吃掉.周公怕老婆被桃花女所化身的老虎吃掉就用豬肉化身為新娘.讓桃花女搞錯。


2.以前娶妻都要翻山越嶺.怕迎娶隊伍遇到老虎.迎娶的人如果真的遇到老虎就會用豬肉丟向別的地方.引開老虎注意力.並快速逃跑而已,重要的那塊豬肉是給開新娘禮車的人帶回去的。

傳說中,禮車以竹子綁豬肉,是為了保護新娘因為在傳說中,新娘出嫁當天會有白虎精出現,要咬走新娘所以以竹子綁豬肉,是要給白虎精吃的白虎精吃飽了,就不會傷害新娘了。

現代人繫豬肉和紅包在車前,係為了防止途中碰到邪神。

4.新娘為什麼要丟紙扇子?為什麼還要加上一個紅包?

車隊一開動,新娘即擲手中的扇用意有三:

1.扇諧音“散”;即結婚後拋掉娘家的姓,改從夫姓!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2.出嫁後不能再像未出嫁時,耍大小姐脾氣;要把不好的習慣和脾氣拋掉,藉由擲扇動作,拋掉不好的習慣和脾氣,俗稱『放性格』。


3.扇即“善”;擲扇後,把最好的福氣留給娘家不帶走意思就是將以前女生不好的習慣留在娘家,不要帶去夫家,加上紅包是為了給娘家的兄弟姊妹撿的,這樣他們才會願意撿(習俗是這樣訂的)


5.為何新娘母要潑水?

水代表財;現代註解,新娘出嫁帶有財氣,有幫夫運,可讓新郎金銀滿載。

6.結婚禮車過橋會何要放鞭炮?


1.通風報信,一小段路就放一次鞭炮告訴大家說新娘來嚕~婚禮瑣事還沒準備好的快一點。

2.禮車如果遇到別對的禮車時,需要放鞭炮?那是有些老人家的習俗,怕煞到。


7.為什麼結婚禮車新郎要迎娶回來時不能倒車?

因為~不能退縮、不容後悔,倒車有點類似不願迎娶有些地方習俗很介意喔~其實可以車子直接開進去非倒車不可的話在新娘上車前由伴朗或司機開出去在倒車進來那新娘一出來就可出發囉~


8.為什麼新娘做進禮車後就不能動來動去?有什麼特別意義嗎?

在台灣婚嫁習俗中,結婚當天新娘要上新娘車時,老一輩的總會說【新娘坐乎正正,才會得人疼】〈台語〉意思是

1. 新娘坐相要端莊點,這樣未來公婆及先生才會疼愛,表示家事才有耐心去做好。

2. 新娘坐椅動來動去,在長輩看來:這個新娘婚後在家也會坐不住到處趴趴走,家裡會散散的。

9.結婚當天,為什麼新娘上禮車時不可以回頭?

新娘車離開娘家時,新娘不可頻頻回頭望;是怕新娘三天兩頭跑回娘家,會讓人覺得跟夫家“離緣”了,或是被夫家虐待了,才會有這個不成文的習俗!


10.結婚當天新娘出閣至新娘車時,為何要以米篩或全新帶把雨傘遮頂?

主要是新娘結婚當天:上不見天,下不能著地避邪擋災之意。


11.結婚禮車上都要綁緞帶花是為什麼?

因為以前是用花轎迎娶,而轎邊都會結綵結花,所以花轎是迎娶的交通工具,現在的交通工具是汽車,所以也跟花轎的方式來結綵。

參考資料



池府代天宮http://tw.myblog.yahoo.com/enter640403
Read more

台灣民俗與文化精粹選輯:最近很衰,聽說「過火」可以去霉運…

0 回應
「過火」是臺灣民俗常見的潔淨儀式,又稱踏火。俗信認為過火有見證神威顯赫、法力無邊、除穢祛厄、消災禳禍、祈求合境平安等功用。
宮廟舉辦過火儀式時步驟如下:擇吉日良辰,架好炭堆起火,法師演淨、按符、鎮指,視火候開火路,灑鹽米降溫,法師執黑令旗先過火,信徒扛輦轎神像隨後而過。
參與過火者,事前必須齋戒,避除不潔禁忌,以免過火燙傷。過火儀式結束後,民眾可拾炭燼回家,放在房舍內避邪,或餵牲畜免遭瘟疫。
為安全起見,過火時不論火燼熄滅與否,都要在其上舖鹽以降溫,行話稱為銀包金或金包銀。燃料有木炭與金紙,以木炭居多,也有以木條與木炭起火燃燒者。
臺灣各地的過火儀式大多在宮廟舉行,法師或道士演法儀式雖不同,但消除穢氣厄運、祈求平安的目的卻是一致的。
火場型式常見有(一)長條型式:用一堆木炭堆成長條型起火;(二)四方型:用木炭堆成四方型起火;(三)一堆型:用木炭堆成一堆,過火一踏而過;(四)五堆型:分東、南、西、北、中五堆木炭起火,取五營五行之意,開火時從北中南、西中東剷平;(五)烘爐型:只用一個烘爐起火,跨過小烘爐即完成象徵性的過火儀式。

參考資料
台灣大百科-過火: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076
 
Read more

台灣民俗與文化精粹選輯:什麼時候會用到「紅龜粿」?

0 回應
        紅龜粿是台灣傳統米食之一,常用於節慶或拜拜、做壽場面,取龜壽綿延之意。糕粿形狀多以「圓」為主,取團圓和諧之意。 台灣盛產稻米,人們除了以米為主食外,並善於用米製作各式糕粿,每逢拜神祭祖婚喪喜慶的時候,就用來當作供品。
「紅龜粿 」的紅色象徵吉祥,龜甲象徵長壽。龜是四靈之一(龍鳳麟龜),象徵吉祥長壽,人都想要吉利求長壽,古早時代的老祖宗就以龜為牲禮之一,後來因為活龜得來不易,逐漸以龜的米食-紅龜粿替代,沿用至今。 紅龜粿應用的範圍很廣,除了祭祀神明和祖先以外,舉凡民間喜慶或生兒育女、滿月、度晬(指嬰兒滿一歲的生日)、成人禮,或做生日時,都會將紅龜粿分送親朋好友,表示分享祝福的意思。過年的時候,每一種年糕都蘊藏著一個古老的傳說。例如紅龜糕,聽說吃了以後,就會跟烏龜一樣的長壽。 清明培墓要準備韭菜、魷魚、紅龜粿和牲禮。在台南,做十六歲的習俗,外婆家必須準備衣服、鞋帽、手錶、項鍊、腳踏車或是裁衣車、紅龜糕、香蕉、雞、麵、鴨等物,分別為男女外孫做十六歲,並請來工頭及親朋好友歡宴慶祝。

龜粿:葛洪(抱朴子)曰:「有生必有死,而龜長存焉。」龜有靈驗和吉祥長壽的象徵。人類均有求吉求壽的心理,所以我們的祖先自古就用龜為犧牲。但是,時至今日活龜求之不易,故漸發展出替代品-龜狀食品。今民間因祭祀對象與節令之異,而有紅龜粿、豐聘龜、米龜等。 本省各寺廟在元宵節時,也常舉辦「乞龜」的活動,以作為慶祝,所謂「乞龜」,最初是由廟方供出紅龜粿、鳳片龜(由熟糯米製成)等「壽龜」、供信徒擲筊乞賜、得到神明應允後,即可帶回、讓全家「呷平安」,請藉以祈求後嗣;而在隔年元宵節前,這些乞得紅龜或鳳片龜的信徒,在事業得意,求得子嗣後必須準備加重的紅龜粿或鳳片龜供其他信徒求乞。
紅龜粿在台灣習俗多用於拜拜,因為紅色代表喜、龜象徵長壽,即祈求健康長壽喜事連連。

參考資料



池府代天宮http://tw.myblog.yahoo.com/enter640403
Read more

台灣民俗與文化精粹選輯:到廟裡抽籤該怎麼抽?

0 回應
「抽籤」是指在宮廟中求取籤支以占卜吉凶、解答疑惑。


「籤」是一種用竹片製成的卜具,置神像前,抽出以占吉凶。臺灣自清代漢人社會建立以來,抽籤(求籤)成為民間術數及宗教醫療的重要類型之一,抽籤問解的內容涵蓋了「病、訟、孕、婚、財物、行人」等幾個與庶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主要項目。





臺灣各地寺廟提供運籤或藥籤的服務時,都會要求信眾遵守基本的求籤程序,以確保所抽籤詩的神聖效力及靈驗度。



首先必須「請筊」 ,並在求得「聖筊」之後才能進行抽籤。請筊的程序嚴謹、分明;先向神明稟明請筊者的姓名、年齡、住址及所求事項;一次僅可請示一件事情、擲一次筊。信者若得「聖筊」(筊面呈現一陰一陽),表示「好」或「可」,象徵神明已經瞭解請筊者的心意;若擲得「陰筊」或「伏筊」(筊面呈現二陰),表示「不好」或「不可」,象徵神明已經發怒;若擲得「笑筊」(筊面呈現二陽),則表示請筊者陳述不明、神明無法裁示,或請筊者明知並無機緣而仍然執著,也象徵神明冷笑、拒絕,即請求無效之意。在這種情況下,求者必須放棄此籤,直到擲出「聖筊」之後,才能重新求籤。





抽到籤支後,信眾必須再度擲筊,請示神明所抽籤支、籤號是否正確,且必須連續擲得3次「聖筊」後才可最後確定。「擲筊」可說是求籤占卜的基本形式,是一種透過「神諭」揭露未知的操作技術,也是求籤操作過程中「多重確認」的重要機制。



參考資料



台灣大百科-抽籤: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061
Read more

台灣民俗與文化精粹選輯:立冬、冬至一定要進補的原因

0 回應
在立冬日進補養身。


明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冬,終也,萬物收藏也。」說明冬有終止、藏匿的意思,立冬意味冬季來臨,萬物開始潛藏蟄伏,草木凋零,此時宜調養生息、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俗諺「立冬補冬」、「補冬補嘴坑(孔)」,昔日人們為了補充一年來的體力損耗及慰勞工作的辛苦,習慣在立冬日進補,不僅可以恢復元氣、補充營養,還可以增強體質,讓身體抵抗冬天嚴寒的天氣,是一種保健養生的方法。除在立冬日補冬外,民間亦常於冬至日補冬,



進補的方式及內容大致相同,已被廣義稱為「冬令進補」。

補冬所食用的補品,根據王詩琅《艋舺歲時記》:「入冬日,有的宰雞殺鴨燉八珍,有的買羊肉和烏棗燉食,貧戶則以福眼肉和糯米、糖炊米糕而食。俗謂此日食補品,於身體特別有益。」現今多以中藥材、肉類、米酒一同燉煮,稱為「燉補」,並衍生出琳琅滿目的藥膳補品,如羊肉爐、麻油雞、人蔘雞、薑母鴨、藥燉排骨、藥燉土虱、藥膳火鍋、燒酒蝦等。常用的中藥材有「八珍」(四物:當歸、地黃、川芎、芍藥,可補血;四君子: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可補氣),「十全」(八珍加黃耆、肉桂兩味)。雖然各家配方不同,但都不離溫補、芳香、甘甜的藥材,服用後能提振元氣,增加熱能,促進循環。



在過去物質缺乏的時代裡,補冬是相當重要的習俗。現代人生活條件提高,飲食不虞匱乏,營養可獲得充分的攝取,但補冬的觀念仍為大部分臺灣人重視和遵行。



※注意事項

補冬前應先了解個人體質的「寒熱」屬性,再選擇適當的藥材,以免適得其反,徒增身體負擔。而患有急性感染症,如感冒、喉嚨痛、發燒、皮膚病,不宜進補。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痛風等,則應避免食用動物內臟等高熱量、高脂肪食物。腸胃消化不良、胃脹氣、腸胃發炎的人,必須先將腸胃疾病治療好,才能進補。



這是我上網在「台灣大百科」找到的資料

貼上來給你參考看看喔~



參考資料



台灣大百科-補冬: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045
Read more

台灣民俗與文化精粹選輯:為什麼年初二要回娘家?

0 回應
一、


出嫁女兒在農曆正月期間回娘家,稱為歸寧、回門。因為女兒已出嫁,如同外人,所以也稱「做客」。



1897年(光緒23年)刊行的《安平縣雜記》:「(正月)初 六 日, 婦 人 均 往 父 母 家 歸 寧, 俗 名 做 客。」,但現在一般都在正月初二。這天娘家須派兄弟或子姪到女婿家「搬請」、「帶路」,以表慎重之意,同時也可預防婆家因為忙碌而禁止媳婦回娘家。



女兒回娘家時須帶伴手禮,以表示孝敬父母之意。通常在中午宴請,禁忌留到天黑吃晚飯,以防娘家被吃窮。若是有外孫子女,則娘家須贈雞腿,或用紅絨線繫古錢,稱為「結衫帶」。





二、

新年回娘家,本來沒有特定日期,自初二起都可以,也有十二日才回的;後來漸漸才固定為「初二回娘家」的習俗。但除夕、初一則禁忌女兒回娘家,以免導致娘家赤貧。



從傳統文化的觀點看,初二回娘家的習俗,建立了一種倫理秩序,也就是以男性為優先,所以除夕、初一這種過年的大節日,一定要在夫家守歲過節,直到初二,才可以回娘家。但如果有特殊需求,一定要在除夕、初一回娘家,民間的傳說是提一桶食用油回去,取意「油(遊)來油(遊)去無准算」,意謂這次回娘家是開玩笑、非正式、不算數的,也就不會給娘家招致厄運;這可說是民間破解禁忌的妙方,但從女性的觀點來看,出嫁女兒也可能想要回娘家和父母一起過年,而不必受習俗的拘束。



但是現代人由於工作忙碌、假期有限,加上觀念較開放,以及兩性平等的意識抬頭,所以現代人比較沒那麼在意這些禁忌了,通常都視情況擇期回娘家拜年省親。



參考資料



台灣大百科-初二回娘家: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027
Read more

台灣民俗與文化精粹選輯:為什麼紅包一定要雙數?

0 回應
紅包雙數表示喜事 雙喜臨門 喜事成雙






只用雙數,不用單數!

不用「四」和「八」(八有「別」之意)

回禮要比原來大!



也就是

600

1,000

1,200

1,600

2,000

2,200

2,600

3,600

6,000

6,600

10,000

16,000

一般由600開始起跳,但是那是指非常不熟的。比如同一個「大」辦公室,但從來沒說過話的。公教人員比較看得到這種,同一個辦公室,結婚不放帖有大小眼之譏,放了帖又很難包的,就是送這種600的,記得千萬不要丟臉去「呷桌」。





跳過600,大概就是1200,就是一般辦公室朋友的「價位」。

再來是1600,和他打招乎還滿開心的那種人。從1600開始有「呷桌的資格」。





2000~2600,已經進入好朋友的範圍了。





包3600的人很毒,因為對方將來回禮只能比你大,所以至少要6000!太狠了!





(照講3是單數不能用,但3600有6x6之美,所以有3600,沒有3000。為什麼單數"1"可以用?我沒問,大概沒有"1"會很難包吧^^)

6000以上都是親友在送的,比如你妹婿的兄弟姊妹K,但是一般包到6000都會直接進入6600,亦有包6000,留個後路(6600)給對方將來回禮。親同姊妹的朋友也是包這一種。





1萬以上?自由心証吧。





還有,「兩個朋友湊成一對」的。包一份、包雙份,都可以!如果收雙份的,將來就要回更大的雙份,收單份的,將來就夫妻合包一份。如果是已經結婚在先,別忘了人家當年是分開包給你的,記得雙份回去。 

包紅包是包祝福,不是比大小,太大的話對方回禮會難做人。自己包得不甘願、對方收的也心驚膽跳,都不是完滿的祝福。剛好最好。

還有,送紅包一定要先知會,送餅更要親自到,這都是禮貌。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81606670
Read more

台灣民俗與文化精粹選輯:什麼是「乞龜」?

0 回應
自古以來龜即被視為祥瑞、長壽、靈異的象徵。按《禮記.禮運》之載:「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其中麟、鳳、龍均屬圖騰,唯有龜實際存在。龜乃長壽的象徵,《抱朴子》言:「有生有死,而龜長存焉。」龜齡長壽也成為民間崇拜的對象。上古時期社稷大事輒以神龜卜吉凶,《洛書》曰:「靈龜者黝文五色神靈之精也,能見存亡明於吉凶。」《洪範.五行》曰:「龜之言久也,千歲而靈此禽獸而知吉凶者也。」《淮南子》:「必問吉凶於龜者,以其歷久歲矣。」龜以其長壽故成為占卜的犧牲。
台灣的龜卜文化仍保留在相術之中,相士每以龜殼盛銅錢卜卦,但民間俗信龜主要代表長壽,因此在民間祭典和生命禮俗中,經常以龜圖像或祭品表示祈求延年益壽,其中「乞龜」活動是台灣民間最普遍的祭龜風俗。

乞龜所使用的龜是以祭品製成,並非真龜。其製成材料種類繁多、造型繁複。一般常見的有麵龜、風聘龜、紅龜粿、米糕龜、麵線龜、米包龜、橘子龜、沙其馬龜、黃金龜、錢龜、米粉龜、花生糖龜、糖龜、米龜、餅龜、糖果龜等。龜的製造方式有以粿模印製(如麵龜、紅龜粿)、以模型灌製(如糖龜)、有堆砌成型(如米包龜、米粉龜)、有塑造而成(如米糕龜、麵線龜)等方式。製成龜狀後再加以裝飾,以求美觀。

乞龜活動多在元宵節或神誕日,乞龜的規矩是今年所乞得之龜,來年須加倍奉還,因此龜的體積將每年成倍數增大,數量會年年增多,成為繁殖力最強的祭品。體積大的龜往往重達數千斤,而目前台灣最大的祭龜已超過一萬二千斤。大龜通常是由信徒所組成的「龜會」集體乞得再予平分;小龜則由個人或家庭乞回。由於龜體成倍數增長,因此當歸體太大時,則由廟方收回,分製小龜再供信徒求乞。

乞龜的方式是由求乞者在神明面前祝禱,說明祈求目的、明年將歸還數量,再擲筊徵求神明同意,經過神明允許之後,則將香插在龜背以示「名龜有主」。神龜迎回家之後,必須在神案上祭拜,然後再分切食用。

民眾乞龜的目的大都在祈求平安、健康或財利。假如祈求之事如願以償,則須加倍奉還,供其他信徒繼續求乞。乞龜活動在共同信仰、祭品分享的基礎上綿延不斷,寺廟與乞龜信徒之間不須押金或契約,信仰成為彼此互信互重的見證。

由於宗教的約束力,乞龜者除非家中有喪事才能延期歸還,否則鮮有賴帳不還者。信仰的力量經常比法律契約更為具體有效,雖然沒有強制性,至今各個舉行乞龜活動的寺廟,還不曾發生數量減少或血本無歸的情況。

乞龜文化在台灣民間非常普遍,其中又以宜蘭、澎湖最為盛行。其中以高雄市苓雅區的意誠堂,最具規模和符合現代的生活乞龜模式。乞得神龜是否能保佑平安其實並不重要,而神與人之間藉由乞龜產生互動關係,信徒與信徒之間也經由祭品的傳遞過程共同分享福祉,在凡事契約化的工商社會中,乞龜民俗至少還留給人性自覺一個自由的空間。



一、什麼是「乞龜」?




「乞龜」是臺澎地區寺廟在元宵節舉行的祈福活動。廟方準備由糯米或麵粉製成的麵龜擺在廟前,元宵節當天由信徒擲筊乞回,乞得麵龜的人,明年元宵節要還給廟方一個更大的麵龜,於是麵龜每年愈做愈大。



乞龜時,先向神明祈求,並可「加心願」,視所求之事是否如願決定回敬的數量,若認為得到神明眷顧,可以加數倍奉還;不然可略加若干或以原數奉還。乞得之物攜返家中後,置於神案上燒香拜拜,再與家人分食或使用,取「食平安」之義。翌年未依約返還者,其姓名及積欠物將會公布在廟前,澎湖人以「龜上壁」嘲之。



乞龜活動在澎湖最盛行,1771年(乾隆36年)《澎湖紀略》記載:「元宵,各家先於十三夜起,門首掛燈,廳中張燈結彩;至十五日夜,各家俱備牲醴碗菜,供奉三界,闔家燕飲。鳴鑼擊鼓,極為熱鬧。間亦有裝扮故事,往別澳遊玩者。各廟中張燈,男女出遊,謂之看燈。廟中札有花卉人物,男婦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杯,求得花一枝或『亞公仔』一個,回家供奉。如果添丁,到明年元宵時,另做新鮮花卉、人物以酬謝焉。」



1893年(光緒19年)《澎湖廳志》也有大同小異的記載,但「亞公仔」改為「麵龜」一詞。近年來經濟環境改善,孩童對肪片龜、蛋糕等簡單食物不再有興趣,元宵節可供祈求的物品種類愈來愈多,因而有「黃金龜」、「金錢龜」、「米包龜」等等創新的「龜種」出現。



開臺澎湖天后宮於1989年首創使用小包裝10台斤的白米堆砌成巨龜,並在1995年達到創紀錄的7萬台斤。這些被善心人士乞得的平安米,配合賑濟貧戶的活動,使原本「乞龜」祈求自身及家人吉祥平安的利己行為,轉化成「社會救助」的利他義舉。







二、為什麼客家人也有這種習俗?



其實臺灣人的「紅龜粿」,客家人把它稱做「紅粄」、「龜粄」等。

紅粄採用的圖像有兩種,一種是龜狀、一種是桃形,都代表吉祥、長壽的意思。每年正月十五,一年內生男嬰的家庭,會特別做足足滿1斤的紅粄祭天公,以感謝上天賜男丁之福,又叫做「打新丁粄」、「打大粄」,是客家庄裡重要的活動,以臺中縣東勢鎮慶典活動最為盛大。



參考資料



台灣大百科-乞龜: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4473
Read more

台灣民俗與文化精粹選輯:「過爐」跟「進香」有什麼不同?

0 回應
1.「進香」就是信徒追隨社區廟宇的主神前往祖廟、老廟上香(incense-offering),或歷史悠久的廟宇巡禮(pilgrimage)。而通常我們個人的進香又叫做「割香」。神明與神明之間則可稱刈火、乞火或掬火,因為進香是以信徒向神明燒香膜拜為主要目的,所以香火為不可或缺的物品。儀式較正式 出門前三天要先治天台三天凜告上蒼 還要有"香擔"裡面放進香爐外面貼神明開的符要用黑雨傘遮這不可見光 當天出門前還要拿五營旗及神明的旗子出去 出門前乩童要先調五營把五營軍帶出門 進廟前旗子要站第一帶領大家再來是三太子第二(若無三太子由主神)依序由大神到小神進廟 在一間廟要走前要先詢問神明看是否要離開了如果答應了一樣是旗子再來三太子依序出廟門 記得 神明出去後絕對不能回頭 回來時記的要犒軍乩童會再請五營軍歸位(如果有多天的進香活動時 在晚上你們要將神明放在那間廟時記的請乩童安五營) 另萬還要有鑼鼓陣等等的 。







2.「過爐」是指進香活動時,神明和隨行的部將下轎後,會從大門進入,並一一由香爐上方經過,神明入廟或返駕,都必須於天公爐上通過,此恭迎神像過爐的意義,除了有尊敬及吸收旺盛爐火之意,另外還表示虔誠清靜,吸取祖廟香火靈氣,強化神威的意義。民間深信神像經過香爐的火後,可增強其神力,所以一般進香或參香隊伍,在恭迎其神像進入宮內安座或恭迎其神像回鑾時,都必須進行過爐。



參考資料



台灣大百科-進香、過爐: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907
Read more

台灣民俗與文化精粹選輯:新竹的都城隍最大,真的嗎?

0 回應
新竹的「都城隍」之所以特別,是因為它是全臺灣唯一的都城隍廟。


西元1748年(乾隆13年),由王世傑獻地,淡水廳同知曾日瑛倡建。位於舊淡水廳右側,昔年的竹塹城西門街(今日的西門市場內),主祀城隍爺及城隍夫人。因為臺北府府治最早設在新竹,加上城隍靈蹟昭著,「都」字有總督管理之意,故民間多稱為都城隍廟。





淡水同知署最初設在彰化縣治,1756年同知王錫縉始將廳署移建於竹塹,因此新竹都城隍廟的建築時間比廳署更早。初建時原是兩進式建築,1792年同知袁秉義首度修建,1799年(嘉慶4年)同知清華捐建後殿,供奉觀音佛祖,成為三進式建築。1803年胡應魁任同知時,又在廟的西側添建觀音殿,後殿改祀城隍夫人,規模臻於完備。





1828年(道光8年)建造竹塹城垣時,城隍廟一併整修,由鄭用錫、鄭用鑑負責。1875年(光緒元年),北臺改設臺北府、新竹縣、淡水縣、宜蘭縣,由於設在艋舺(今臺北市萬華區)的臺北府尚未建成,新竹廳署暫為臺北府署所在,直到1879年淡、新分治,臺北開府,原稱「顯佑伯」的縣城隍,升格為府城隍的「綏靖侯」。





1889年10月,新竹紳董林汝梅等舉行祈雨儀式,主持城隍廟建醮,從當年的疏文中,城隍已晉升「威靈公、新竹縣都城隍廟」。1891年再度重修,規模更大。日治時期,鄭肇基捐巨款倡修,於1926年(大正15年)落成,現存城隍廟的建築,大多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新竹城隍廟坐東朝西略偏北,為三開間三進兩廊,左帶觀音殿的廟宇。前殿中門前有青斗石石獅一對,門內天花板安有八角藻井一方,正殿供奉城隍老爺,左右分設文武判官及六司。後殿祀城隍夫人,有聯題「莫道爺爺名威有赫,須知奶奶慈陰無私」。

參考資料




台灣大百科-新竹都城隍廟: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4296
Read more

台灣民俗與文化精粹選輯:財神這麼多,拜誰才對?

0 回應
相傳古時候,在大陸武當山住了一位慈善的老人家,名叫趙公明,也就是如今我們所供奉的「武財神」,他平時省吃儉用,依靠乞食為生,並且飼養了一隻永不吠叫的黑狗和一隻永不生蛋的母雞,每天都要靠趙公明乞食挑揀回來的食物餵養,無論食物有多少,黑狗和母雞總是吃的一乾二淨。




有一天,子時剛過,忽然天空中大放光芒,滿天五彩雲朵,滿山遍野的花草一時齊開怒放,散發出一種人間未有過的醉人香味。此時,在南邊的天空中霎時出現了一幅萬盞燈火、神仙朝聖,熱鬧非凡的景象,這正是人間流傳的開天門。傳說中,每隔三千年開一次天門,在開天門的那一霎那,只要跪地祈求,就會「有求必應」。而趙公明貧窮一生,窮怕了,因此,立刻跪地向上天求賜「金」「銀」,盼享有一生不盡的財富。話說完,還來不及求添福壽,天門已關了,轉瞬間,一切又恢復如往常,趙公明也恍然做了一場夢般,就在此時,忽然,趙公明所飼養的母雞,開始「咯咯」的叫著,每叫一聲就下一顆金蛋,而那隻黑狗也「汪汪」的叫了起來,每「汪」一聲便嘔出一顆銀光閃閃拳頭大的銀錠。因此趙公明每天都不亦樂乎的將金蛋、銀錠幫助窮苦人安家立業。



然而金蛋、銀錠日積月累之下,堆積如山、越來越多,最後趙公明為了叩謝上天神明及恩報祖先,所以聘請了八位金匠銀工將金蛋、銀錠鑄成金箔、銀箔,凡是要燒給上天神明的竹片都貼上一張金箔叩謝上天眾神明;而燒給祖先的竹片都貼上銀箔恩報祖先,所以,如今「佛」「道」教所燒的金紙,亦是由趙公明時代流傳至今的習俗。



因趙公明擁有的財富足可敵國,所以引起歹徒利用夜深人靜時,點一把火將趙公明的母雞、黑狗和八位金匠銀工一起燒成灰燼,歹徒也趁機想謀奪金蛋、銀錠。不料,此時黑狗竟變成一隻黑虎,並且咬死了歹徒;而母雞則變成了一隻鳳凰,載著趙公明和八路金匠銀匠工與黑虎一道昇天受封。因此趙公明受封為武財神,而這八位金匠銀工則被封賜為天、地、人、東、西、南、北、中八路財神。永遠歸武財神統領,掌管人間的財富。所以從古至今想發大財的人,都會向武財神祈求賜予財富。凡是欲求財富者,都得燒發財金誠心恭請武財神,勒令奉請各路財神前來相助,導引發財之道,心誠必靈。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9112504257
Read more

台灣民俗與文化精粹選輯:家中到處都有「神」?

0 回應
臺灣家堂中的神畫,繼承了福建的鄉風,在左右對聯中間,左 邊大幅的是諸神畫像,右邊小幅上寫「祖德流芳」和「福」字代表 祖先畫像,下面的長條几專名為「佛公桌」,几上左邊供神龕,右 邊供祖先,龕前則是大大小小的香爐,兩邊是明角罩子的燭臺之類 。這正中大小兩幅神畫都可現成買到,春節前後大量供應,有畫的 、印的,格調同於年畫,俗氣在所難免,但決不能有錯。在大幅神 畫中的神共有五位,作牙牌么四形,頂上是觀音,其次是左關帝右 媽祖,再其次是左灶君而右土地,因此這「家堂五神」,應是天公 之外,在臺灣民間信仰上最普遍而深入的。




(一)觀音



本是佛教之神,全名為「觀世音菩薩」,其造型本 為男形,敦煌壁畫中的觀音就有兩撇青青的小鬍子,但是《妙法蓮 華經》說觀音有三十二應身,因此也可以化作婦人形來普度世人, 於是民間就有觀音是印度妙藏王的三公主妙善之說。從前婦女都要 受纏足之苦,於是對祂的一雙大腳羨慕之餘,也有七世修來的俗說 。神畫中的觀音造型通常是白衣、赤足,趺坐蓮花臺上,左善財、 右龍女侍立,背景為竹林、山岩,山岩上還有「南普陀」三個字, 此使在福建廈門的南普陀香火不遜於舟山之普陀。



民間多稱觀音為「觀音媽」,據說觀音菩薩與觀音媽不同,「 媽」是可吃葷的,故平時均用牲醴來祭祀。除家堂奉祀之外,觀音 廟也很多。



(二)關帝



奉祀關帝的廟稱為「武廟」,與孔子的「文廟」對 稱,祂有協天上帝、伏魔大帝、文衡帝君、關夫子、山西夫子等不 下十餘個稱號,早已脫離《三國志‧關羽傳》記載的原始形態,而 昇格為具有廣大法力的神明,至少在明末及清初就已如此。在臺灣 民間的信仰上,關帝是佑人發科甲的文神,與文昌、呂仙、朱衣、 魁星合稱為「五文昌帝君」,舊時讀書人多祀之;此外,祂又是佑 人發財的財神,因其有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合夥的商家奉祀祂;在 佛教寺院中,祂又是與韋陀對立的護法神,左韋陀而右關帝,一執 杵而一執大刀。神畫裏的關帝造型非常傳統,赤面長鬚,幅巾綠袍 ,坐觀春秋,背後緊靠著兩個從神:關平、周倉,關平捧著大印, 周倉捧著青龍偃月刀。除家堂奉祀外,關帝廟在臺灣各地也很多。



(三)媽祖



其來歷見前「媽祖與水仙」,在臺灣的媽祖廟很多 ,外島的馬祖、馬公等地名且以媽祖廟而得名。舊式的航海船隻上 ,必在船中最高的地方造媽祖堂,臺灣的媽祖神像,用這種方式造 的也很多,廟裏的媽祖神像雖同是從福建來的,卻會因來的地區不 同也在稱謂上有所區別,如湄州媽、銀同媽、溫陵媽等,但對奉祀 在家堂神畫中的媽祖,則從來沒有名稱之爭。



(四)灶神



據《禮記》的說法,灶神應該是祝融,想是先民在 紀念開始用火以造飲食的人,故祝融同時亦是火神。而後有關灶神 的傳說越來越多,流傳比較廣的是張單,已完全變成一個專門搜集 一家一戶的陰私,然後向玉皇大帝打小報告的傢伙,是個駐家特務 神的可鄙角色,人們對這種卑鄙小人是深惡痛絕,但在行動上卻從 不敢得罪,甚至還得討好祂,於每年臘月廿三日祭灶時,要供上許多 糖瓜,糊住了灶王的嘴,讓祂只能說些甜言蜜語。舊時的灶王供奉 在灶間,終年被煤煙薰染得漆黑,故灶君亦稱「皂(黑)王爺」, 而閩、臺地區的灶君因是畫在家堂神畫中,故祭祀和送灶均在家堂 舉行,而且神畫中的灶君有一定的形制:單身、面白、無鬚,手執 如意,頭上頂灶司冠,身上的上衣下裳則純粹是漢代的形制。



(五)土地



土地的來歷實則綜合了古代君主所祭的「天、地、 社、稷」中的地祇和社、稷之神,八蜡中之「先嗇」、「田畯」、 「坊」、「水庸」之神,共工氏之子「后土」以及五祀的「中霤」 。全國的「土地」都是一位白鬚、白髮、笑容可掬的老人形狀,穿 著像是個老員外,多是成對的,在右邊有個土地婆婆,有些土地公 的神像邊,還會塑著一雙老虎,這隻老虎據說也能為民除害。全國 各地以土地廟最多,有極大的也有極小的,且在土地廟裏還有個官 銜稱「福德正神」,俗以陰曆二月初二、十二月十六日為土地公生日 ,家家設祭,並做「頭牙」、「尾牙」。家堂神畫中的土地公也像 老員外坐著,手裏捏著一隻元寶,但一定是單身,據說是怕有了土 地婆會使土地公因而小氣,少賜福德。在祭宗祠、掃墓、破土等祭 祀開始之前,也總要先祭土地公,稱為「祀后土」,今臺灣墳墓旁 邊也往往有個「后土」或「福神」的石碑。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9112103464
Read more

2009-12-07

台灣俗語專題補充講義:俗語猜謎~~請猜答案

0 回應
台 灣 俗 語 猜 謎


1. 阿婆生子→

2. 阿婆穿戴安芬→

3. 阿嬤生子→

4. 阿嬤生查某子→

5. 老人吃紅蟳→

6. 老人吃麻油雞→

7. 乞食揹葫蘆→

8. 乞食拜墓→

9. 乞食過溪→

10. 水肥車排歸排→

11. 整棵好好→

12. 大官娶細姨→

13. 囝仔穿大人衫→

14. 囝仔跌倒→

15. 囝仔坐火車→

16. 便所底彈吉他→

17. 老鼠入牛角→

18. 吃紅柿配燒酒→

19. 接骨師父→

20. 鴨蛋丟過山→

21. 青盲娶某→

22. 生理人抬大肥→

23. 笨貓爬樹→

24. 蒼蠅戴龍眼殼→

25. 十二月睏屋頂→

26. 十二月屎桶→

27. 十二月風箏→

28. 澎湖菜瓜→

29. 傳家佛經→

30. 上帝公博輸交→

31. 火燒罟寮→

32. 尻川夾火金姑→

33. 墓仔埔做大水→

34. 幼稚園招生→

35. 有樓無梯→

36. 廟仔遭賊偷→

37. 棺材底放炮→

38. 老鼠沒洗澡→

39. 夯石頭鎮大路→

40. 阿兄住樓上→

41. 阿兄沒頭路→

42. 孫悟空做投手→

43. 麥芽糖罐→

44. 秀才包袱巾→

45. 蒸籠蓋蓋沒密→

46. 腳底抹油→

47. 番仔嘴鬚→

48. 蚊子叮Lan Pa→

49. 頷頸生瘤→

50. 和尚夯雨傘→

51. 和尚划船→

52. 田中間建廟→

53. 有應公的童乩→

54. 十全減兩味→

55. 七月半鴨→

56. 煙筒管破孔→

57. 剃頭店公休→

58. 甘蔗歸叢哺→

59. 隱龜泅水→

60. 隱龜落崎→

61. 隱龜放屁→

62. 隱龜娶大肚→

63. 缺齒吃蛤肉→

64. 北港廟壁→

65. 日本清飯→

66. 外省仔麵→

67. 路邊的尿桶→

68. 黑人吃火炭→

69. 十角→

70. 火燒豬頭皮→

71. 火燒墓仔埔→

72. 保護三藏去取經→

73. 屬豬→

74. 歹看面→

75. 坐轎的不知扛轎的辛苦→
Read more

台灣俗語專題講義(5)

0 回應
台灣:

1. 三年一小亂,五年一大亂

2. 三年官,二年滿

3. 台灣沒三年好光景

4. 第一憨過番,第二憨過台灣

5. 唐山過台灣,心肝結歸丸

6. 三留,二死,五回頭

7. 番婆快牽,三腳鼎難安

8. 台灣錢淹腳目

















找頭路:

1. 第一牽成,第二好運,第三才情

2. 一舉,二運,三本事

3. 一年換廿四個頭家

4. 在職怨職

5. 十藝九不成

6. 第一賣冰,第二做醫生

7. 行行出狀元

8. 要去沒法度,不去沒頭路

9. 吃人的頭路,看人的面色

10. 拿人的錢財,替人消災

11. 緊行沒好步,緊做沒好頭路

12. 倚山吃山,倚海吃海

13. 醫生驚治咳,總舖驚吃晝,土水師驚掠漏,賓館驚抓猴

14. 三句不離本行

15. 燒瓷的吃缺,織蓆的睏椅







行業:

《工人》

1. 工字勿會出頭

2. 長工望落雨,乞食望普渡

3. 三日沒溜,就爬上樹

《學生》

1. 冊讀對腳脊髀﹝腳脊髀:背部﹞

2. 公學讀六冬,毋捌一箍屎嚳板

3. 秀才抵到兵,有理講勿會清

4. 秀才飫死不賣冊

5. 讀冊讀半死,出業作苦力

《農夫》

1. 百般武藝,不值鋤頭落地

2. 看人面,不如看田面

3. 夯筆比鋤頭恰重

4. 一粒米,百粒汗

《討海人》

1. 討海行船三分命

2. 要去烏影,不去吊鼎

3. 要吃好魚,就近水墘﹝墘:靠近水邊的溼地﹞

4. 醫生驚治咳,總舖驚吃晝,討海驚風透

5. 九月烏,恰好吃豬腳箍

6. 烏魚煮米粉,吃了沖沖滾

7. 鰱魚頭,草魚尾

8. 水清沒大魚

9. 牽罟賣某,牽苓仔束腹肚﹝苓仔:漁網﹞

《做賊仔》

1. 賊仔狀元才

2. 一遍賊,一世人賊

3. 做賊一更,顧賊一暝

4. 做賊又喊掠賊

5. 大賊劫小賊,魷魚劫墨魚則﹝墨魚則:烏賊﹞

6.



做生理﹝做生意﹞

1. 生理嘴,呼累累

2. 殺頭生理有人做,了錢生理沒人做

3. 奸商奸商,無奸不商

4. 生理子歹生

5. 生理錢卅年,流汗錢萬萬年

6. 相請無論,買賣算分

7. 買賣不成仁義在

8. 俗物沒好貨

9. 買賣賺熟識

10. 爛柑,排籠面

11. 掠長補短

12. 賣茶講茶香,賣花講花紅

13. 孤行獨市

14. 會做生理,勿會做生死

15. 歹歹人客,恰贏一個好親家

16. 要囤就要大本

17. 一鹿九鞭﹝仿冒品很多﹞

18. 忍氣求財,激氣相殺



賺錢:

1. 賺錢有數,性命要顧

2. 錢大把,人沒肉

3. 賺會著,吃勿會著

4. 加減賺,恰勿會散﹝散:窮﹞

5. 風吹斷了線,家伙去一半

6. 人兩腳,錢四腳

7. 台灣錢,淹腳目

















錢:

1. 有錢使鬼會挨磨

2. 有錢烏龜坐大廳,沒錢秀才人人驚

3. 有錢講話會大聲,沒錢講話沒人聽

4. 好額等後世,做官學扮戲

5. 身旺,財旺,鬼仔不敢捉弄

6. 錢了人沒代﹝代:代誌﹞

7. 富不過三代

8. 想要好額,敢會沒通知

















散赤﹝窮﹞:

1. 牛瘦沒力,人散白賊

2. 散人沒富親,瘦牛相併身

3. 散人人人驚,做婊坐大廳

4. 柴空,米糧盡



凍霜:

1. 一個錢打廿四個結

2. 虯又儉,飫鬼又雜唸

3. 凍霜員外,大路狼狽

4. 吃飯配菜脯,儉錢開查某

5. 沒錢假大扮

6. 勤儉恰有底,浪費不成家

7. 還了債,起了家

8. 深犁重耙,恰好放橫債

9. 要替人夯枷,甭替人認債







講話:

1. 離鄉不離腔

2. 關門就閂,講話就看

3. 心歹沒人知,嘴歹尚利害

4. 魚吃溪水,人吃嘴美

5. 第一嘴美,第二風水

6. 十嘴九尻川

7. 人濟話就濟

8. 一支嘴若雞母尻川

9. 講天,講地,講瓢杓,講飯籬

10. 沒話說傀儡

11. 三講四不對

12. 講那款有孔沒榫的

13. 講話頭,知話尾

14. 臭耳人,賢翻話

15. 山頂沒好叫,山腳沒好應

16. 鴨仔聽雷

17. 大舌擱興啼

18. 一嘴掛雙舌

19. 空嘴哺舌

20. 有嘴講到沒涎

21. 死鴨子硬嘴巴

22. 一句定著,兩句臭燥

23. 三七講,四六聽

24. 一句話,三尖六角

25. 有閒講別人,沒閒講家己

26. 雞嘴變鴨嘴

27. 嘴講嘴不認,尻川爛到面

28. 啞巴壓死子















吃:

1. 吃飯皇帝大

2. 講到吃武松打虎,講到做桃花過渡

3. 講到吃掙頭嗑瓦,講到做相推擱相告

4. 吃飯薛剛攻城,做事陳三磨鏡

5. 吃飯用碗公,做事閃西風

6. 吃飯若搶孤

7. 吃若牛,做若龜

8. 一人吃一半,感情恰勿會散

9. 穿皮鞋吃肉,脫赤腳打腊

10. 吃米不知米價

11. 飯桶,無底深坑

12. 吃飽睏,睏飽吃

13. 吃少有滋味,吃濟沒趣味

14. 濟人好吃物

15. 吃魚吃肉,也著菜甲

16. 菜脯根罔咬鹹

17. 搰力吃,貧憚做﹝搰力:努力﹞

18. 吃要吃好,做要做輕可

19. 有吃有行氣,有燒香有保庇

20. 一頓久久,兩頓相抵

21. 俗擱大碗

22. 大碗擱滿墘

23. 菜蟲吃菜,菜腳死

24. 狗肉扶起沒扶倒

25. 七分酒,八分茶,九分飯,十分糜﹝糜:稀飯﹞

26. 有吃擱有掠

27. 吃好逗相報

28. 吃人一口,還人一斗

29. 吃緊,弄破碗

30. 會曉偷吃,勿會曉拭嘴

31. 見頭三分補

32. 飫狗不驚檚,飫鬼不惜面皮﹝檚:竹枝、棍子之類﹞

33. 酒醉心頭定,酒瘋沒性命

34. 好酒沉甕底,好戲在後尾

35. 慢來罰三杯

36. 輸拳贏酒



氣候:

1. 正月寒死豬,二月寒死牛,三月寒死播田夫

2. 二八亂穿衫﹝二月八月的天氣變化大﹞

3. 三月死泥鰍,六月風打稻﹝三月太陽太大,六月就會有大風﹞

4. 四月初八,一滴雨九尾蟲,一個娘仔九個尪﹝四月初八如果下雨,就會有蟲害﹞

5. 四月廿六,海湧開目﹝開始捕虱目魚的日子;海湧:海浪﹞

6. 四月芒種雨,五月沒乾土,六月火燒埔

7. 未吃五月節粽,破裘不敢放

8. 五月節前,風高雨也連

9. 六月十九,無風水也嚎﹝就算沒刮風,也會下雨﹞

10. 六月防初,七月防半﹝六月初、七月半,是颱風最多的時候﹞

11. 六月初一,一雷壓九颱

12. 七月初一,一雷九颱來

13. 不驚七月半鬼,只驚七月半水

14. 八月大,擔蔥賣菜毋出外﹝如果八月有三十天,農作物就會欠收,所以小販不用出外叫賣,人家會自己來買﹞

15. 九月九霎日,十月日生翅,頇顢查某領勿會直﹝領勿會直:應付不來﹞

16. 九月九降風

17. 九月九,風吹滿天嚎﹝風吹:風箏﹞

18. 九月颱,沒人知

19. 十二月雷,殺豬免用鐵錘﹝因為會發生豬瘟﹞

20. 春天後母面

21. 早茫罩勿會開,戴笠披棕蓑﹝茫:霧﹞

22. 春茫晒死鬼,夏茫做大水﹝春天起霧,夏天就會很熱;夏天起霧,則會下大雨﹞

23. 春南夏北,無水通磨墨﹝缺水、旱災﹞

24. 春天看山頭,晚冬看海口

25. 紅柿出頭,羅漢腳目屎留

26. 日為箍,晒草埔

27. 烏雲飛入山,棕蓑提來披,烏雲飛入海,棕蓑覆狗屎

28. 廿八、九,後月夯戽斗﹝月底如果下雨,下個月就會多雨﹞

29. 送月雨,後月沒乾土﹝同上:月底如果下雨,下個月就會多雨﹞

30. 早落早好天,慢落到半暝

31. 初一落雨初二散,初三落雨到月半

32. 頂看初三,下看十八﹝預測本月的雨量﹞

33. 暮看西北烏,半暝起風雨

34. 田嬰結堆,就穿棕蓑﹝田嬰:蜻蜓﹞

35. 烏龜湳,湳到廿九暗﹝烏龜神生日那天12月3日如果下雨,就會一直下到12月29日晚上﹞

36. 芒種蝶,討沒食﹝芒種時沒有開花,所以蝴蝶就沒有東西可以吃﹞

37. 白露南,十日九日澹﹝白露時如果吹南風,就會多雨﹞

38. 秋茄,白露蕹,恰毒過飯匙槍﹝秋天的茄子,白露時的空心菜,比眼鏡蛇的毒性還強,不可以吃﹞

39. 好中秋,好晚稻

40. 東熾沒半滴,西熾走勿會離﹝閃電如果在東方,就不會下雨,閃電如果在西方,馬上就會下大雨﹞

41. 雷打秋,晚冬一半收﹝立冬時如果打雷,農作物就會欠收﹞

42. 雷打菊花心,柴米貴如金﹝意思同上;菊花秋天開。因為欠收而物價上揚﹞
Read more

台語俗諺專題講義(4)

1 回應
慢鈍:

1. 做鬼也搶無銀紙錢

2. 慢鈍吃沒份

3. 慢牛吃濁水

4. 慢牛厚屎尿

5. 暗頭仔吃西瓜,半暝反症

6. 六月吃菜頭,十二月反嗽



















澎風:

1. 一粒田螺九碗湯

2. 乞食下大願

3. 死豬肉吊高價

4. 人說一個影,伊生一個子

5. 未肥假喘,未有錢假好額人款

6. 澎風水雞殺無肉

7. 喝水會堅動﹝堅動:結凍﹞

8. 會飛天,會鑽地

9. 咸豐三,講到今

10. 放尿做水災,放屁做風颱













虛有其表:

1. 豬頭皮榨沒油

2. 大厝大海海,餓死沒人知

3. 泰山的體格,阿婆阿身體

4. 西裝現領,厝內吊鼎

5. 有聽聲,沒看影

6. 好頭好面爛尻川

7. 水是水,醜佇那隻腳腿

8. 一面光光,一面生毛

9. 遠看白波波,近看就無膏















罵人:

1. 豬哥假聖賢,三八假賢慧

2. 歹心黑轆肚,要死出一十五,出山透風兼落雨,掃墓找無路

3. 沒人緣,擱臭乞食腥

4. 路傍屍,腳骨大小枝,放尿會牽絲

5. 歹年冬,厚魈人

6. 站著像松桐,倒著像死人

7. 豬不吃,狗不哺

8. 死豬鎮砧

9. 生雞卵無,放雞屎有

10. 惡人沒膽

11. 吃勿會老,死未會臭

12. 三八擱厚禮數

13. 三八沒藥醫

14. 三八到有剩

15. 大食神,笑男面,早睏晚精神﹝精神:起床﹞

16. 圓仔花不知醜,大紅花醜不知





憨:

1. 天公疼憨人

2. 憨人有憨福

3. 憨到勿會扒癢

4. 憨猴揹石頭

5. 第一憨,吃煙噴風,第二憨,撞球相碰,第三憨,帶查某囝仔煽東風

6. 毋捌一箍芋仔蕃薯﹝毋捌:不識﹞

7. 人呆看面就知

8. 教到捌﹝識﹞,嘴鬚就好打結















假仙:

1. 提籃仔,假燒金

2. 嘴念經,手摸乳

3. 吃菜吃到肚臍為界

4. 沒乳假病子

5. 尿桶彬,假辜顯榮

6. 辜顯榮比顏智,尿桶比玉器﹝顏智:甘地﹞

7. 飫鬼假細膩

8. 朽梨假蘋果

9. 沒毛雞,假大格

10. 狗肉沒吃,狗肉湯有飲













冤家﹝吵架﹞:

1. 相罵沒撿嘴,相打沒撿位

2. 冤家路窄

3. 冤家變親家

4. 公親變事主

5. 仙拼仙,害死猴齊天

6. 先下手為強,慢下手受災殃

7. 兩人相好,互相呵咾,兩人冤家,駛伊老爸﹝呵咾:稱讚﹞

8. 會,勿會,腳手濟﹝濟:多﹞

9. 猛虎難敵猴群

10. 田沒溝,水沒流













牽拖:

1. 勿會曉駛船,嫌溪彎

2. 自己面沒肉,怨嘆人大尻川

3. 勿會生,牽拖厝邊

4. 半路認老爸

5. 錯在文登仙

6. 要死牽拖鬼掠

7. 天地所設,不是弟子作孽

8. 屎放勿會出,牽拖豬母

















世事:

1. 半暝報贏繳,天光報吊投

2. 一更報喜,二更報死

3. 好心好行,沒衫通穿

4. 做惡做毒,野馬轆叩﹝轆叩:馬蹄聲﹞

5. 好心的倒佇餓,歹心的戴王帽

6. 輸人毋輸陣,輸陣就歹看面

7.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8. 人沒害虎心,虎有傷人意

















做事:

1. 空氣在人結,家規在人設

2. 暗路行濟,總會遇到鬼

3. 殺魚殺到鰓,做事做透枝

4. 一凡一,二凡二,魚凡魚,蝦凡蝦

5. 凡事起頭難

6. 頭過身就過

7. 頂司管下司,鋤頭管畚箕

8. 偷掠雞,也著了一把米﹝也著:也得要﹞

9. 殺雞教猴

10. 押雞不成孵

11. 三鋤頭,二畚箕

12. 一心想要死,一心想要吃米

13. 叫豬叫狗,不如家己跑

14. 家己種一叢,恰贏看別人

15. 未想贏,先想輸

16. 一皮天下沒難事





見機行事:

1. 時到時擔當,沒米煮蕃薯湯

2. 這溪沒魚,別溪撈

3. 東港沒魚,西港撒

4.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5. 看事辦事

6. 緊事緩辦

7. 緊事三分輸

8. 西瓜倚大平

9. 有樣學樣,沒樣家己想

10. 識時務為英雄,知進退為俊傑

11. 打鐵趁燒











不可能:

1. 日頭從西平出來﹝西平:西邊﹞

2. 天落紅雨,馬發角

3. 海水會乾,石頭會爛

4. 龜山轉頭﹝宜蘭俗語﹞

5. 尼姑生子

6. 鐵樹開花

7. 牛會哺棕蓑

8. 鴨寮內沒隔暝蚯蚓

9. 海龍王辭水















沒采工:

1. 狗吠火車

2. 尻川後罵皇帝

3. 押雞孵蛋

4. 捉雞寄山貓

5. 送肉飼虎

6. 牛屎龜叮石板

7. 擔柴入內山

8. 憨猴揹石頭

9. 掠龜走鱉

10. 好心去乎雷親













差不多:

1. 一個半斤,一個八兩

2. 龜笑鱉沒尾,鱉笑龜粗皮

3. 也勿會好,也勿會倒

4. 三腳貓笑一目狗

5. 你看我普普,我看你霧霧

6. 一個滲屎的換一個泄尿的



















自找麻煩:

1. 夯石頭摃家己的腳

2. 閒人不做,牽豬哥旋日月﹝日月:玩耍;應該要有ㄔㄨㄛˋ部﹞

3. 有路不行,行山坪

4. 沒枷夯交椅

5. 做好沒賞,打破就賠

6. 拿頭毛試火

7. 拿林投菜拭尻川

8. 保字人呆呆

9. 看人吃肉,毋通看人劈柴















請裁﹝隨便、請您裁決﹞

1. 沒魚蝦嘛好

2. 沒牛駛馬

3. 有錢踏金獅,沒錢狗嘛來

4. 巷仔口嫂,逐項都好























順煞﹝也通「順續」,順便﹞

1. 順續打彰化

2. 一摸二顧摸蜊仔兼洗褲

3. 順風推倒牆

4. 校長兼摃鐘

5. 魚鰍巡便孔





















不對:

1. 一丈差九尺

2. 豬母牽對牛墟去

3. 仙人打鼓有時錯,腳步踏錯誰人沒

4. 豬不肥,肥佇狗

5. 豬頭不顧,顧鴨母卵

6. 請鬼拿藥單

7. 天公生在迎媽祖

8. 人來掃地,人去泡茶

9. 賣後生招子婿﹝後生:兒子﹞

10. 牛鼻不拎,拎牛耳

11. 癢的毋扒,沒癢的扒到破皮

12. 橫柴夯入灶

13. 三歲教五歲









自不量力:

1. 關老爺面前弄大刀

2. 不識路擱趕夯頭旗

3. 食無三把蕹菜,就想要上西天

4. 沒那種尻川,勿會使食那種瀉藥

5. 胡蠅舞屎篦﹝胡蠅:蒼蠅﹞

6. 古井水雞

7. 三界娘仔舞濁水﹝三界娘仔:小魚﹞

8. 閹雞也敢趁鳳飛

9. 脫褲圍海

10. 家己褒恰勿會臭腥













繳徒﹝賭徒﹞

1. 韓信要死哭三聲,繳就予憨的贏

2. 繳會博,屎會吃

3. 查甫輸繳會起瘋,查某輸繳會做婊

4. 牌仔目乾乾,三腳欠一腳

5. 繳精,生理虎﹝生理:生意﹞

6. 繳輸博大

7. 娶某前,生子後

8. 僥倖錢,失德了,冤枉錢,博輸繳

9. 贏繳去吃麵,輸繳去看戲















梨園 ─ 演員:

1. 父母無聲勢,送子去做戲

2. 做戲查某若有情,公媽就沒靈

3. 豬吃狗睏,毛蟹行

4. 做戲頭,乞食尾

5. 棚頂水,棚腳鬼

6. 嫩戲,老乞食﹝演戲的要年輕,做乞食的要老﹞

7. 一聲蔭九才,沒聲甭免來

8. 司公、和尚、戲,沒聲甭免去

















梨園 ─ 觀眾:

1. 做戲悾,看戲憨

2. 戲棚腳,站久人的

3. 做戲要煞,看戲的毋煞﹝煞:結束﹞

4. 曲館邊的豬母,未吹簫也會打拍
Read more

台語俗諺專題講義(3)

0 回應
年紀:

1. 查甫大到廿五,查某大到大肚

2. 卅查甫是真銅,卅查某是老人

3. 卅以後才知天地厚

4. 十八、廿二青春少年時

5. 上卅,勿會攝

6. 人過四十,日過晝

7. 年驚中秋,人驚四九

8. 人到中年萬事休

9.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免叫家己去

10. 人生七十才開始

11. 七十沒打,八十沒罵













長相:

1. 前叩衰,後叩狼狽,邊仔叩厝邊頭尾

2. 前叩後叩,大漢做總督

3. 豬哥鼻,雷公嘴

4. 扁擔腳,鴨母蹄,戽斗兼暴牙,雞看打喀雞,狗看吹狗螺,蟳看噴涎,蝦看倒彈,虱目魚看跳過岸,阿婆看到呸嘴涎

5. 猴頭老鼠耳,鼻仔翹上天

6. 青面獠牙,生毛帶角

7. 遠看一朵花,近看像苦瓜

8. 一貓二矮三虯毛

9. 目眉短短,交人無尾

10. 鴨母蹄,會吃勿會拖犁

11. 闊嘴查甫吃四方,闊嘴查某吃嫁妝

12. 頭大面四方,肚大居財王

13. 嘴頂一粒珠,相諍不認輸

14. 十個禿頭,九個好額

15. 甘願找禿額,不願找好額

16. 醜到火車勿會予坐

17. 圓仔花不知醜,大紅花醜不知

18. 十個大箍九個呆,一個不呆狀元才

19. 十肥九富

20. 沒煩沒惱,吃到若阿不倒

21. 吃予肥肥、裝予錘錘,裝予水水、等領薪水

22. 泰山的體格,阿婆的身體

23. 瘦豬勿會殺,瘦人沒財

24. 瘦田緊吸水

25. 瘦狗褻主人

26. 瘦人厚筋

27. 人矮腳手短















打扮:

1. 三分人七分妝

2. 神愛扛,人愛妝

3. 廿四妝,赤崁糖

4. 一日剃頭,三日緣投

5. 一日剃頭,三日衰滫

6. 紅水黑大扮

7. 愛水不驚流鼻水

8. 男妝必嫖,女妝必媱

















運命:

1. 落土時,八字命

2. 命帶骨,削勿會律

3. 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4. 運命天註定

5. 一枝草,一點露

6.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7. 天飼人,肥雋雋,人飼人,一枝骨

8.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

9. 三年一運,好歹照輪

10. 三年流水東,三年流水西

11. 有一好,沒兩好

12. 有時星光,有時月明

13. 人沒千日好,花沒百日紅

14. 大好,大歹,沒好沒歹恰實在









算命:

1. 心思無定,抽籤算命

2. 醜查某愛照鏡,歹命人愛算命

3. 男命無假,女命無真

4. 假會過,富勿會退

5. 算命沒褒,吃水都無





















好運:

1. 青盲貓,遇到死老鼠

2. 歹司公,遇到好日子

3. 跋倒去撿到錢

4. 一孔掠三尾



歹運:

1. 人賢,天在做對頭

2. 要好龜爬壁,要歹水崩山

3. 人衰,種匏仔生菜瓜

4. 洗臉礙到鼻

5. 沒風沒搖倒大樹

6. 撿豬屎,遇到豬落屎

7. 好心去予雷親

8. 走賊遇到虎

9. 倚山山崩,倚壁壁倒,倚豬稠死豬母

10. 有手伸沒路,有腳行沒步

11. 病沒藥,死沒蓆

12. 人衰,滿面全豆花



看人:

1. 不識貨請人看,不識人死一半

2. 目睭花花,匏仔看做菜瓜

3. 真珠看做老鼠屎

4. 目睭糊到蜊肉

5. 看人大小目

6. 目睭看高不看低

7. 目睭生在頭殼頂

8. 毋通看貓無點

9. 關公面前弄大刀

10. 出門看天色,入門看面色

11. 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12. 狗尾搖伊伊,人尾看勿會見











個性:

1. 牛,牽到北京也是牛

2. 猴穿衫也是猴

3. 一條腸仔透尻川

4. 銅牙槽,鐵嘴齒

5. 陰陰沉沉,咬人三吋深

6. 惦惦吃三碗公半

7. 有人興燒酒,有人興豆腐,有人愛行棋,有人愛釣魚

8. 好貓管百家

9. 看人吃米粉,伊在喝燒

10. 扛轎不扛轎,管新娘放尿

11. 家己睏桌腳,煩惱別人厝漏

12. 家己背金斗甕,還替人看風水

13. 空的沒藥,三八的定著

14. 雞仔腸,鳥仔肚

15. 日頭赤炎炎,隨人顧性命

16. 別人的子死勿會了

17. 賭咒予別人死

18. 死,死道友不死貧道

19. 放尿攪沙勿會做堆

20. 救蟲不救人

21. 一人一家代,公媽隨人栽

22.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23. 沒血沒目屎

24. 弄狗相咬

25. 駛鬼弄蛇

26. 牽龜落甕,牽牛落湳田﹝陷害別人﹞

27. 站高山看馬相踢

28. 魈貪鑽雞籠















名聲:

1. 頂港有名聲,下港有出名

2. 名聲透京城

3. 虎死留皮,人死留名

4. 人怕出名,豬驚肥

5. 樹有樹皮,人有面皮





















人情:

1. 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看

2. 人情世事陪到到,沒鼎和沒灶

3. 有來有往,沒來清爽

4. 人情卡大過腳桶

5. 人在人情在,人亡人情無

6. 惜花連盆

7. 見面三分情

















情理:

1. 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2. 樹頭站乎在,不驚樹尾作風颱

3. 是不是,罵自己﹝反求諸己﹞

4. 人吃一口氣

5. 道理不平,氣死閒人

6. 人若沒照天理,天就沒照甲子

7. 惡馬惡人騎,胭脂馬遇到關老爺

8. 吃人一口,還人一斗

9. 折人得籬笆,要造牆圍還人















禮數:

1. 殺豬沒相請,嫁查某子挺大餅

2. 隔壁親家,禮數原在

3. 無三不成禮

4. 熟識人行生份禮

5. 有禮無體

6. 沒米毋通留人客



















過分:

1. 有毛吃到棕蓑,沒毛吃到秤錘,兩腳吃到樓梯,四腳吃到桌櫃,有肉吃到肉躁,沒肉吃到垃圾

2. 黑卒仔吃過河

3. 軟土深掘

4. 乞食趕廟公

5. 人掠厝拆,雞仔鳥殺到沒半隻

6. 吊投又蹌後腳﹝蹌:拉﹞

7. 近廟欺神

8. 牛稠內牴牛母

9. 打人又喊救人

10. 吃米不知影米價













選舉:

1. 選舉免師父,用錢買就有

2. 好央叫,拼輸新台幣(票)

3. 會使沒錢定米,勿會使沒錢選舉

4. 未開唬唬叫,見開沒半票

5. 第一憨,替人選舉跑運動

6. 無黨介高尚



















忘恩背義:

1. 吃碗內,洗碗外

2. 飼老鼠咬布袋

3. 內神通外鬼

4. 吃家己的米,煩惱別人的代誌

5. 劈柴連砧也劈





















生狂﹝魯莽﹞:

1. 魈狗掙墓壙

2. 大目新娘看沒灶

3. 進香勿會記哩請神

4. 青盲毋驚槍

5. 七月半鴨,毋知死活

6. 未生子,先號名

7. 未學行,先學走

8. 未燒香,先放炮

9. 大鼎未滾,小鼎沖沖滾

10. 未燒香,打斷佛手

11. 目睭看佇粿,腳踩佇火

12. 沒名沒姓,問鋤頭柄
Read more

台語俗諺專題講義(2)

1 回應
戀愛篇:


1. 一錢、二緣、三水、四少年、五好嘴、六敢跪、七纏、八綿、九強、十敢死

2. 一錢、二緣、三水、四少年、五敢、六好膽、七皮、八綿、九跪、十姑成

3. 第一門風、第二祖公、第三秀才郎

4. 飫狗肖想豬肝骨,飫貓肖想海底魚(飫=餓)

5. 一蕊好花插在牛屎頂

6. 烏秋騎水牛,老牛哺幼草

7. 龍交龍,鳳交鳳,隱龜交懂憨,三八交叮咚

8. 水醜沒得比,愛到恰慘死

9. 媱的沒水,水的沒媱

10. 愛情的熱度,親像六月的火燒埔

11. 第一快,山頂弄柴箍;第二快,火燒菅芒埔;第三快,查某追查甫

12. 替人飼某





媒人:

1. 媒人嘴,唬累累

2. 三人共五目,日後沒長短腳話

3. 包領你入房,沒包領你一世人

4. 做媒人,沒包生子

5. 做媒人,貼聘金

6. 人水又有才情,媒人踏破戶碇



















娶某:

1. 種到歹田望後冬,娶到歹某一世人

2. 水某難照顧

3. 燒糜傷重菜,水某損子婿

4. 沒是苦,有是魯

5. 一個某,恰好三個天公祖

6. 有唐山公,沒唐山嬤

7. 娶到好某恰贏做祖,娶到歹某一世人艱苦

8. 娶到歹某,恰慘三代沒烘爐、四代沒茶壺

9. 古意娶沒某

10. 未娶某,勿會使笑人某賢走;未生子,勿會使笑人子愛嚎(勿會使=不能)

11. 無某無猴

12. 賣某做大舅

13. 娶某大姊,坐金交椅

14. 老尪疼嫩婆,感情恰合和

15. 娶婊做某,毋通娶某做婊

16. 賒豬賒羊,沒賒新娘

17. 魚趁鮮,人趁嫩



嫁尪:

1. 緊紡無好紗,緊嫁無好大家

2. 三揀四揀,揀到一個賣龍眼

3. 乞食婆揀好漢

4. 揀後注,毋通揀大富

5. 嫁雞綴雞飛,嫁狗綴狗走,嫁乞食揹筊芷斗

6. 歹歹尪,吃勿會空

7. 嫁到好尪靠尪勢,嫁到歹尪夯尪枷

8. 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

9. 未做衫,先做領,未嫁尪,先生子

10. 新娘轎扛到,才想要綁腳

11. 用拈的沒好菜,用招的無好婿

12. 好鐵不打菜刀,好漢不乎人招











娶細姨:

1. 一某無人知,兩某相褻代

2. 多某無地睡

3. 娶某無閒一天,娶細姨無閒一世人

4. 大某無權利,細姨交鎖匙

5. 大某打到死,細姨不甘比

6. 甘願嫁人擔蔥賣菜,也不和人工家尪婿



討契兄:

1. 契兄公恰大三界公

2. 戲無情,賊無義,契兄無志氣

3. 偷食無會瞞嘴齒,討契兄勿會瞞哩鄉里

4. 芹菜好吃空腹裡,稻子好吃大肚子















娶新婦:

1. 買田要揀好田底,娶新婦要揀好娘娌

2. 不孝新婦三頓燒,有孝的查某子過路搖

3. 大家(婆婆)有嘴,新婦無嘴

4. 雜唸大家,出蠻皮新婦

5. 入山看山勢,入門看人意

6. 一年新婦,兩年話柱(頂嘴),三年師父

7. 是做料夠,不是新婦賢

8. 太太是寶貝,丈姆是萬歲,老母是朽柴皮

















嫁查某子:

1. 查某囝仔菜籽命

2. 揀新婦揀一個,揀子婿揀一家

3. 子婿是半子

4. 丈姆看子婿,越看越可愛

5. 一個查某子,應二十四個子婿

6. 娶新婦滿廳紅,嫁查某子房內空

7. 嫁查某子,恰慘著賊偷

8. 吃,吃俺爹,賺,賺私攲(私房錢)

























尪某:

1. 前世相欠債,這世做夫妻

2. 尪生某旦,吃飽相看

3. 沒冤沒家,不成夫妻(冤家=吵架)

4. 某張不蓋被,尪張不吃糜(張=鬧脾氣)

5. 睏破三領蓆,掠伊的心肝掠不著

6. 枕頭神,上靈聖(靈驗)

7. 好花在別人叢,好某在別人房

8. 死某換新衫,死尪換飯缸

9. 歹鑼累鼓,歹尪累某















驚某:

1. 驚某大丈夫,打某豬狗牛

2. 好漢勿會打妻,好狗勿會咬雞

3. 聽某嘴,大富貴

4. 聽母嘴,沒敗壞,聽某嘴,絕三代

5. 細漢母仔子,大漢某的子

6. 驚某若驚虎



















生子:

1. 好歹粿要會甜,好歹查某要會生

2. 勿會生,牽拖厝邊(勿會生=不會生)

3. 生贏,雞酒香,生輸,四塊板

4. 查甫要吃望人請,查某要吃望生子

5. 補胎恰贏做月內

6. 有子有子命,沒子天注定

7. 好子毋免濟,濟子累死爸,濟新婦累死大家

8. 一代娶矮某,三代出矮鼓(矮子)

9. 生一個子,豪滫三年(豪滫=說謊)

10. 父老子幼,神仙難救

11. 第一憨,做皇帝,第二憨,做老父

12. 公嬤疼大孫,父母疼尾子











飼子:

1. 生子師仔,飼子才是師父

2. 七坐,八爬,九發牙

3. 三歲乖,四歲睚,五歲掠去殺

4. 等大,毋通等娶

5. 囝仔會跑,大人追到嘛嘛嚎





















教子:

1. 寵豬夯灶,寵子不孝,寵某吵鬧

2. 好子好玩耍,歹子不如無

3. 寵錢會富,寵子賣厝

4. 細漢偷挽匏,大漢偷牽牛

5. 葉子沒挽不成叢,囝仔沒摃不成人

6. 輒罵勿會聽,輒打勿會痛

7. 細孔不補,大孔叫艱苦

8. 大狗爬牆,小狗看樣

9. 序大(長輩)沒好樣,序小討和尚

10. 看子知老父

11. 甘願擔領一斗米,不願擔領一個囝仔疕

12. 嚴官府出厚賊,嚴父母出阿里不達

13. 學好三年,學壞三對時(對時=12個小時)

14. 好田地,不如好子弟

15. 雞母娶(帶)子會輕鬆,雞公娶子會拖帆(拖泥帶水)

16. 好種不傳,歹種不斷

17. 教子泅(游泳),毋通教子爬樹

18. 教會變,狗會夯葵扇



孝道:

1. 百善孝為先

2. 在生一粒豆,恰贏死了拜豬頭

3. 在生無人認,死了歸大陣

4. 飼子不論飯,飼父母就算頓

5. 十子十新婦,剩一個老寡婦

6. 飼某飼到肥律律,飼老母飼到剩一支骨

7. 欠債怨債主,不孝怨父母

8. 飼子是義務,吃子看新婦

9. 查甫子得田園,查某子得嫁妝

10. 三代累積,一代傾空

11. 第一代油鹽醬醋,第二代長衫拖土,第三代夯扁擔跑大路

12. 一支草,一點露

13. 子孫自有子孫福









人倫:

1. 家和萬世興

2. 論輩無論歲

3. 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不識了了

4. 有姑是姑丈,無姑是野和尚

5. 窮人毋富親

6. 惡妻孽子,無法可治

7. 天頂天公,地下母舅公

8. 外甥吃母舅,親像吃豆腐;母舅吃外甥,親像吃鐵釘

9. 打虎掠賊,親兄弟

10. 手骨拗入沒拗出(拗=彎)

11. 兄弟同心,黑鐵變黃金

12. 分勿會平,打到二十九瞑

13. 兄弟是兄弟,隨人顧家己

14. 一人一家代,公嬤隨人栽

15. 銅鑼恰打銅鑼聲,後母恰好也後母名

16. 前人子,不敢吃後母乳



朋友:

1. 司公仔聖杯

2. 死忠兼換帖

3. 人交陪,是關公劉備,咱交陪,是林投竹刺

4. 歹查甫厚同年,歹查某厚姑姨(厚=多)

5. 甘願和窮人坐伙走,也不和皇帝做親戚

6. 交官窮,交鬼死,交差爺吃了米

7. 王兄柳弟



















查甫、查某:

1. 惹熊惹虎,毋通惹到赤查某

2. 歹瓜厚籽,歹查某厚言語

3. 女人心,海底針

4. 十婦九妒

5. 十個查某九的媱,一個勿會媱凍不住

6. 細緻貓踏破瓦,細緻查某跑過社

7. 三十飫,四十媱,五十通破人豬寮

8. 查某體(娘娘腔),愛人詈(罵)

9. 寒天水查甫,熱天水查某

10. 四十查甫是鸚哥(帥哥),四十查某是阿婆

11. 查甫不認憨,查某不認醜

12. 歹油厚滯,歹查某厚眼屎











大人、囝仔:

1. 大人煩惱沒錢,囝仔歡喜過年

2. 大人生日吃肉,囝仔生日要打

3. 囝仔人,尻川三斗火

4. 跳過溝,吃三甌(杯)

5. 魚趁鮮,人趁嫩

6. 嫩薑勿會辣

7. 少年那無一擺憨,路邊哪有有應公

8. 一個囝仔恰熱鬧過三個大人

9. 大人展威,囝仔閃開



老人:

1. 人若吃老三項歹,哈噫(打哈欠)流目屎,放尿帶尿滯,放屁兼滲屎

2. 老罔老,還會哺土豆

3. 一年一年老,越老越緣投

4. 少年勿會曉想,吃老不成樣

5. 老神在在

6. 老的老步定

7. 人老心勿會老

8. 吃老囝仔性

9. 少年拼出名,吃老顧名聲

10. 沒日不知晝(中午),沒鬚不知老

11. 老骨硬吭吭,老皮勿會過風

12. 少年不知風騷,吃老才知錯

13. 老猴沒粉頭

14. 十老九膨風

15. 吃老剝沒土豆
Read more

台語俗諺專題講義(1)

0 回應
台灣閩南諺語為民間文學的一種,所謂民間文學又可稱做「口頭文學」或「口傳文學」,由眾人以口頭的方式傳播創作,而且會隨著時間、人物、地點、風土民情等有不同的變化,另外,諺語還具有娛樂性、教育性、歷史性、社會性、不同於書本的另類知識及本身的民俗文化意涵等等。台灣閩南諺語的形成從先民來台開墾開始,台灣閩南諺語的產生常常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經濟情況、思想信仰等,起初只有口頭上的流傳,並無文字記載的紀錄,後來藉由口傳引述廣為流傳,才有文字方面的敘述,增加諺語流傳的速度,但也因時間、因地點、因人物而有所差異,故諺語語句無法確實知道真正作者或由誰開始,況且歷經長久歲月後,實在無從考證。


若以台灣閩南諺語的空間背景來探討,則分為兩部分,其一為來自閩粵地區,其二為台灣本生所產生。來自閩粵地區的諺語多出自於典籍、詩、歷史事件、小說、民間故事、傳說、佛家語錄、民間俚語等,而台灣產生的諺語出自歷史事件、民間故事傳說、民間俚語。 若以時間背景來看,就如廖漢臣先生所述:「諺語是人類社會一代一代傳遞下來得集體創作,所以不容易知道某一句諺語,是在某一時代產生的。不過,可以這樣說:台灣的原住民山地同胞,漢人,即現在的客人和福佬人的祖先,是從閩南兩地遷移而來的。而且根據可靠的記載,漢人的住定,始於明朝嘉靖年間前後;直至荷人據臺後,漢族始增至兩三萬人。由此可知最初的台灣諺語,是自這時代的漢人輸入而來:經過兩三百年的過程,經過幾多的演變,留下一部分適應台灣的實際生活和後來新產生的混在一起,而構成今日的台灣諺語。」
Read more

台灣音樂思想起專題講義3

0 回應
戰後初期(1945~1949)



背景
*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歸國民政府管轄。大事*政府推行「國語運動」,不利閩南語歌謠的發展。*以歌謠採集,及以社會低階層民眾為訴求的流行歌曲,為發展重心。歌謠*主要形式:流行歌曲。
*著名曲目:【1】搖嬰仔歌 【2】望你早歸 【3】杯底不可飼金魚【4】補破網 【5】收酒矸 【6】燒肉粽
 
戒嚴時期(1949~1987)



背景* 1949年(民國38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宣佈戒嚴。大事*1950年起,閩南語流行歌曲大量抄襲日本歌曲。*1960年起,學校禁講台語、電視台限制台語歌曲的演出等政策,使得   台語歌曲開始成為非主流歌曲。*1966年,「民歌採集運動」。*1979年美麗島事件,「台語文運動」趁機展開。*1984年,林宗源發表『補破網』台語詩集。1984年以後,台語歌謠進   入復興期。歌謠*主要形式:流行歌曲。

*著名曲目:【1】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 【2】內山姑娘要出嫁 【3】安平追想曲 【4】青蚵仔嫂 【5】媽媽請妳也保重 【6】孤女的願望 【7】心事誰人知【8】黃昏的故鄉


【9】苦海女神龍 【10】愛拼才會贏


解嚴之後(1987~現在)



                                  


背景*1987年,宣布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大事*林強用搖滾樂的方式演唱台語歌曲,使得台灣歌曲邁向多元化發展。*伍佰的台語搖滾歌、豬頭皮(朱約信)的台語饒舌歌、陳明章與蔡振南回歸鄉土的創作,使台語歌曲再次返回台灣流行歌壇主流。
歌謠主要形式:流行歌曲。*著名曲目:【1】嘸通嫌台灣 【2】母親的名叫台灣 【3】向前行 【4】流浪到淡水
Read more

台灣音樂思想起專題講義2

0 回應
日治時期(1895 ~ 1945)



背景*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 。(1885年,明治維新推行全盤西化運動,台灣亦受影響。) * 1937~1945:皇民化運動。大事*日治時代初期,日本伊澤修二首創「假名台語拼音」,後經小川尚修改。 

*1917~1925年,禁唱有諷刺日本人意味的台灣歌謠,只有歌仔戲 未被禁止。*1925~1937年,是閩南語歌謠的興盛時期。 【1】1925年,台北的黃塗出版第一本「台灣歌仔冊」。 【2】1932年,第一首的流行歌曲是上海電影「桃花泣血記」的  宣傳曲。由詹天馬作詞、王雲峰作曲,傳承「歌仔冊」,  用「四句聯」寫成。

*1937~1945年,是閩南語歌謠的黑暗時期。【1】1937年皇民化運動,所有的本土文化(文學、音樂、戲劇)         都禁止。流行歌曲在1939年,陳秋霖的亞洲唱片發行「港邊惜         別」等歌曲後,流行歌曲也被禁止發行。歌謠*主要形式:流行歌曲。
*著名曲目:【1】台省民主歌(七字仔) 【2】一隻鳥仔哮救救【3】桃花泣血記 【4】雨夜花 【5】望春風 【6】心酸酸 【7】心茫茫 【8】農村曲 【9】滿山春色 【10】白牡丹
Read more

台灣音樂思想起專題講義1

0 回應
鄭氏治臺與清領時代(1662~1895)

背景*1662年,鄭成功登陸台灣,趕走荷蘭人。*1683年(康熙22年)澎湖之役後,鄭克塽投降,台灣納入清朝疆域。大事*現存最早的閩南語戲曲,是1566年『重刊五色潮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全集』。*清朝以來,中下階層的知識分子用「四句聯」寫了許多長篇史詩,稱為「歌仔冊」。現存最早的「閩南語歌仔冊」,存於英國牛Bodleian圖書館,是1826年(道光六年)的『新傳台灣娘仔歌』、『繡像王抄娘新歌』。*1907年,始有台灣閩南語文字。歌謠*主要形式:童謠、採茶歌(相褒歌)、說唱歌謠(唸歌、戲曲)。*著名曲目:【1】七字仔 【2】哭調 【3】都馬調 【4】丟丟銅仔 【5】五工工 【6】台東調【7】牛犁歌 【8】六月田水 【9】六月茉莉【10】桃花過渡

1895年

台省民主歌


甲午戰爭戰敗,以致台灣在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但台灣人不願意,就擁護唐景菘為總統,建立「台灣民主國」,縱然為時甚短,但在那時期出現的這首歌,充分表現出先民反抗日本統治的堅定意志
 
歌詞略舉:
說出清國一條代,邊出一歌唱出來,台灣事志天下知,造起火車先出來。

新造火車行鐵枝,無腳能行不真奇,欽差設計思計致,百姓聞名數念伊。

百般心神用一疼,造起火車卜再人,就看日子卜興工,各位路頭設票房。

火車卻客吹水螺,卜放盡磅著添火,大甲溪中造難過,並無賢人通收尾。

欽差告老到家中,壞伊手尾唐景松,台灣千軍萬馬將,一時反背心奸雄。

鴻章東洋通日本,卜征滿州光緒君,在伊打算一半允,望仆江山對半分。

說到京城李鴻章,奸臣心肝真正雄,本身朝內佐宰相,何用引伊去通商。

鴻章見用奸臣計,去通日本打高麗,返來朝中見皇帝,五路港口著盡把。

光緒力話應鴻章,乎伊打算免參詳,每日朝中隨皇上,無宜貝心無盡忠。
 
 
Read more